切换到宽版
  • 14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数智融合驱动下,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范式 [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32312
金币
152296
道行
20030
原创
757
奖券
77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434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5-0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29


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要抢抓机遇,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战略抉择。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是技术的突破,也拓展了人类的认知边界和知识的产生方式,推动着人类文明从工业文明向智能文明加速演进,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尤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上海全球卓越城市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壮阔征程,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近年来,上海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人才集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书记在上海调研期间,对上海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取得的实效给予肯定,要求上海总结好以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孵化人工智能产业等成功经验,加大探索力度,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这是对上海的鼓励,更是对上海人工智能新兴产业、相关科研院所和上海高校的鞭策。

同济大学是国家一流大学群体的重要一员,自建校以来,始终与上海发展相濡以沫、同频共振、共生共荣。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同济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积极作为,在服务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过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同济智慧和同济力量。
一、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双向赋能,打造人工智能学科新高地
学科是高校教育科技人才的统一载体,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龙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中人工智能的布局和权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也决定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级。为此,学校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专门制定了《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为路径,前瞻布局未来新域新质,在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本体学科群的同时,全面推动以“人工智能+”为特征的学科交叉融合,系统性推动学科转型调整、内涵升级。学校积极探索“科技—教育—产业”一体化的创新学科组建方式,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电子信息等基础学科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积极拓展人工智能在土木、交通、测绘、医学、法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积极建设极端环境建造、自主智能机器人等未来学科,并在未来学科、新兴学科、战略学科的建设过程中,注入足够的同济元素,增强中国学术话语权,积极打造新的“同济学派”“中国学派”。
二、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一流大学的核心使命就是培养造就引领未来发展的一流人才。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重构人类认知逻辑,重构教育边界和教育全过程。同济大学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正在使教育从“人—人”的二元结构进化为“人—机—人”的三元结构,正在构建“师—机—生”互学习、同进步、共成长的新生态。学校把全面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作为近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已全面启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建设计划和“知识图谱”建设计划,面向学生提供大模型、具身智能、AI安全、AI伦理等全领域的知识,打牢厚实基础,适应未来发展。2024年以来,学校已打造了一百余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去年入校新生已全覆盖接受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其他的在校学生也能按需获取相应的课程,全面锻炼驾驭AI的能力。学校还同步在教师中开展人工智能专项培训,组织评选“人工智能+高等教育”优秀应用场景案例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典型案例,主动探索智慧教育新形态,打造数智融合驱动下的人才培养改革的新范式,为纵深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提供同济方案。

同济大学国豪书院。
三、聚焦工程智能创新发展,提升科技创新策源新能级
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高校服务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关键。人工智能正在催生一系列新的科研机遇与研究领域,如自身的理论研究、算法优化,以及与各行业应用结合产生的新课题,这给高校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工程智能(AI4E)在衔接科学智能与产业应用方面具有关键的桥梁作用,其核心目标在于将科学理论高效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攻克各类实际工程难题。同济大学结合自身优势,以工程智能创新实践为突破点,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为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同济智慧。土木工程学院基于专业知识图谱增强的混合架构自主研发的知识大模型CivilGPT已通过中央网络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备案,成为全国教育系统首个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的大模型。学校即将成立工程智能研究院、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极端环境建造研究院、自主智能机器人研究院、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研究院等五大研究院,重点推动传统工程产业从依赖人力经验的运作模式,向数据驱动、知识引导和物理规律融合的智能化模式转变,并以此示范带动数字底座基础上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四链”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科研范式、人才队伍建设等全链条系统性升级,努力承担好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的重大职责。
同济大学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调研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强大动力,坚定不移地走人工智能赋能学校改革发展的创新之路,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为推动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32312
金币
152296
道行
20030
原创
757
奖券
77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434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5-0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8:31
数智融合驱动下,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范式
在数智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国高校正积极探索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新范式,同济大学和国家开放大学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与实践。

数智融合的时代背景与意义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战略抉择。其发展不仅是技术的突破,还拓展了人类的认知边界和知识的产生方式,推动人类文明从工业文明向智能文明加速演进,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济大学的实践探索
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双向赋能,打造人工智能学科新高地
学科是高校教育科技人才的统一载体,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龙头。同济大学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制定了《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为路径,前瞻布局未来新域新质。一方面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本体学科群,另一方面全面推动以人工智能 + 为特征的学科交叉融合,系统性推动学科转型调整、内涵升级。学校加强基础学科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拓展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的应用研究,建设未来学科,并注入同济元素,增强中国学术话语权,打造新的同济学派、中国学派。

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重构了教育边界和全过程。同济大学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使教育从人 - 人的二元结构进化为人 - 机 - 人的三元结构,构建了师 - 机 - 生互学习、同进步、共成长的新生态。学校把全面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作为近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启动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建设计划和知识图谱建设计划,打造了一百余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覆盖去年入校新生,并让其他在校学生按需获取课程,锻炼驾驭 AI 的能力。同时,学校在教师中开展人工智能专项培训,组织评选相关案例,探索智慧教育新形态,打造数智融合驱动下的人才培养改革新范式。

聚焦工程智能创新发展,提升科技创新策源新能级
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高校服务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关键。人工智能催生了一系列新的科研机遇与研究领域,给高校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国家开放大学的实践探索
实施 1234 战略,开启数字化转型新征程
国家开放大学成立 45 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教育强国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开放大学提出实施 1234 战略。其中,“1” 是以数字赋能终身学习服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为战略主线;“2” 是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3” 是打造创优提质开放教育、做优做强老年大学、探索创建数字化大学三张名片;“4” 是建好我国终身教育的主要平台、在线教育的主要平台和灵活教育的平台、对外合作的平台。为落实这一战略,国家开放大学亟需推进数智化转型,以满足不同办学模式的教学管理需求以及对教学质量监测、评价的需求。

构建国开云,为数字化大学夯实数智底座
国家开放大学与华为合作,率先从数智底座建设入手,构建国开云,助推学校向数字化大学战略转型。华为云通过弹性直播方案、容器化改造、数据分析及治理服务等解决方案的有机融合,帮助国家开放大学实现业务敏捷及降本增效。容器化改造实现了技术架构升级,提高了在线学习和管理平台对高并发场景的响应速度;对于无法进行容器化改造的部分,借助华为云 ECS + ELB 配合人工专业服务实现弹性增减配。依托数据分析及治理服务,国家开放大学对学生行为数据进行分析,提供个性化学习内容和路径,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升教学服务水平和平台稳定性。此外,国家开放大学还借助华为云提供的硬件、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环境,支持信息化创新研究与应用,如探索构建人工智能能力底座,推动数据库迁移等。

综上所述,在数智融合驱动下,不同高校通过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积极探索,为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范式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9672
金币
127027
道行
2004
原创
2396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464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5-0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6:51
根据上文提供的信息,我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29日上海考察时强调了上海要抢抓机遇,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同时,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同济大学作为国家一流大学群体的重要一员,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积极作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具体来说,同济大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1. 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双向赋能,打造人工智能学科新高地。学校制定了《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全面推动以"人工智能+"为特征的学科交叉融合,系统性推动学科转型调整、内涵升级。

2. 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学校把全面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作为近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已全面启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建设计划和"知识图谱"建设计划,面向学生提供大模型、具身智能、AI安全、AI伦理等全领域的知识。

3. 聚焦工程智能创新发展,提升科技创新策源新能级。学校以工程智能创新实践为突破点,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学校即将成立五大研究院,重点推动传统工程产业向数据驱动、知识引导和物理规律融合的智能化模式转变。

总之,同济大学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调研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强大动力,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为推动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