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融合驱动下,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范式
在数智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国高校正积极探索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新范式,同济大学和国家开放大学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与实践。
数智融合的时代背景与意义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战略抉择。其发展不仅是技术的突破,还拓展了人类的认知边界和知识的产生方式,推动人类文明从工业文明向智能文明加速演进,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济大学的实践探索
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双向赋能,打造人工智能学科新高地
学科是高校教育科技人才的统一载体,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龙头。同济大学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制定了《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为路径,前瞻布局未来新域新质。一方面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本体学科群,另一方面全面推动以人工智能 + 为特征的学科交叉融合,系统性推动学科转型调整、内涵升级。学校加强基础学科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拓展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的应用研究,建设未来学科,并注入同济元素,增强中国学术话语权,打造新的同济学派、中国学派。
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重构了教育边界和全过程。同济大学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使教育从人 - 人的二元结构进化为人 - 机 - 人的三元结构,构建了师 - 机 - 生互学习、同进步、共成长的新生态。学校把全面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作为近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启动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建设计划和知识图谱建设计划,打造了一百余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覆盖去年入校新生,并让其他在校学生按需获取课程,锻炼驾驭 AI 的能力。同时,学校在教师中开展人工智能专项培训,组织评选相关案例,探索智慧教育新形态,打造数智融合驱动下的人才培养改革新范式。
聚焦工程智能创新发展,提升科技创新策源新能级
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高校服务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关键。人工智能催生了一系列新的科研机遇与研究领域,给高校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国家开放大学的实践探索
实施 1234 战略,开启数字化转型新征程
国家开放大学成立 45 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教育强国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开放大学提出实施 1234 战略。其中,“1” 是以数字赋能终身学习服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为战略主线;“2” 是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3” 是打造创优提质开放教育、做优做强老年大学、探索创建数字化大学三张名片;“4” 是建好我国终身教育的主要平台、在线教育的主要平台和灵活教育的平台、对外合作的平台。为落实这一战略,国家开放大学亟需推进数智化转型,以满足不同办学模式的教学管理需求以及对教学质量监测、评价的需求。
构建国开云,为数字化大学夯实数智底座
国家开放大学与华为合作,率先从数智底座建设入手,构建国开云,助推学校向数字化大学战略转型。华为云通过弹性直播方案、容器化改造、数据分析及治理服务等解决方案的有机融合,帮助国家开放大学实现业务敏捷及降本增效。容器化改造实现了技术架构升级,提高了在线学习和管理平台对高并发场景的响应速度;对于无法进行容器化改造的部分,借助华为云 ECS + ELB 配合人工专业服务实现弹性增减配。依托数据分析及治理服务,国家开放大学对学生行为数据进行分析,提供个性化学习内容和路径,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升教学服务水平和平台稳定性。此外,国家开放大学还借助华为云提供的硬件、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环境,支持信息化创新研究与应用,如探索构建人工智能能力底座,推动数据库迁移等。
综上所述,在数智融合驱动下,不同高校通过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积极探索,为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范式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