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义肢弹琴写作无障碍 脑机接口技术让科幻变成现实
杭州“六小龙”中的脑机接口代表企业
2025开年至今,位于杭州的六家前沿科技领域代表性企业强势崛起,被称为杭州“六小龙”,其中在脑机接口领域,强脑科技与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并驾齐驱。
特殊员工与智能仿生手
强脑科技有一名特殊员工周键,12岁时因意外失去手臂。如今,借助公司研发的智能仿生手,他重新拥有了写字、弹琴的能力。他能自然地根据大脑想法控制义肢做出反应,就像正常的手一样。他希望更多残疾朋友知道受伤后有幻肢感觉时要去训练,对脑机接口科技抱有希望。
脑机接口技术路径选择
非侵入式技术的探索
强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韩璧丞十年前放弃实验室科研,选择了让人脑与机器在无需开颅的情况下“对话”这一艰难道路。智能仿生手就是体现这一非侵入式技术路径的第一款产品,使用者穿戴后可通过大脑控制假肢完成弹琴、画画、攀岩等活动,实现每一根机械手指“随心而动”,这是市面上大多数假肢无法做到的。
侵入式与非侵入式的对比
目前脑机接口有侵入式与非侵入式两种技术路线。侵入式通过手术植入电极,直接获取高精度神经信号,一般用于解决极重度脑疾病,如失明、帕金森、癫痫等,像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就致力于帮助失明的人恢复视力、让重度瘫痪的人重新行走。但韩璧丞在现场看了约20例侵入式手术,认识到人类大脑头骨坚硬,开颅手术复杂,侵入式技术未来很难被大量人群使用。而非侵入式通过外部设备无创采集脑电信号,可以解决更多更庞大病种的人群,所以他坚定地选择了非侵入式的解决方案。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研发难题
研发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第一步是攻克能精准解读大脑信号的超级传感器,这是一个追求工程极限的问题。脑电采集已有约100年历史,以前的设备非常复杂,如早期有半个房间大的仪器,现在很多医疗机构和学校使用的脑电帽,佩戴时需要洗头、抹导电膏等,操作麻烦且数据量有限,很多AI算法难以使用。人脑包含约860亿个神经元,时刻产生复杂电信号,要从海量且多变的信号中提取特定行为对应的信号模式极其困难。非侵入式采集的脑电信号非常微弱,如脑电信号是正负50微伏,相当于一节5号电池的一百万分之一,就像要检测50公里以外一个蚊子扇动翅膀的声音。
脑机接口的起源与系统构成
脑机接口的概念源于1924年人类首次检测到脑电信号,但长期以来其应用停留在科幻作品中。一个典型的脑机接口系统包括信号采集、信号分析和设备控制三个部分。脑机接口系统可根据脑信号采集方式分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也可根据脑机接口范式/感觉刺激/采用的信号进行分类,分为单一范式/单一感觉刺激/单一脑信号的脑机接口和混合脑机接口。
脑机接口技术的未来展望
脑机接口的发展源于人类扩展大脑智能的渴望,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智能将与机器智能协同工作,以脑机协同的形式开创全新局面,例如可能实现科幻电影中残疾人用机械臂自如弹唱、失语者重新“开口说话”、失聪者再次听到声音、人类依靠“意念”指挥庞大机械等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