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I是否具备直觉」的争议,张朝阳、张亚勤、傅盛在2025年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上展开了激辩。综合讨论内容,核心观点可总结如下:
一、AI是否存在直觉?
张朝阳
认为人类直觉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本质是「超出自洽性的创造力」。例如,物理学家通过直觉突破既有理论框架,而当前的AI仅能通过运算模拟自洽性,无法真正理解物理本质(如波粒二象性)。
张亚勤
指出AI擅长处理结构化知识(如数学公式、编程逻辑),但对模糊概念(如物理本质或哲学问题)的理解存在局限。例如,AI能生成物理公式,但未必理解其深层意义。
傅盛
以AlphaGo为例,提出AI的「直觉」是数据驱动的概率函数涌现。例如,AlphaGo的创造性落子看似直觉,实则是海量数据训练的统计结果,与人类直觉有形式相似性但本质差异。
二、AI是否缺乏好奇心与主动性?
共识性结论:三人均认为AI缺乏人类的情感动机与内在驱动。
无好奇心:AI不会主动探索世界,其行为完全依赖预设目标与数据输入,不具备自发学习欲望。
无梦想:AI本质是工具,其行动受算法和人类指令约束,无法产生独立的目标或价值观。
三、补充讨论:AI与人类智能的关系
傅盛观点:AI是「人类智能的放大器」,通过增强人类决策效率发挥作用,而非替代人类。
技术瓶颈:张亚勤指出通用人工智能(AGI)需攻克信息智能、物理智能、生物智能三大难题,预计需15-20年实现
中美AI对比:傅盛认为中国在工程化落地(如智能体Agent场景)有反超潜力,张朝阳强调中国人才厚度与竞争环境是核心竞争力。
总结
三人争论的实质是对「直觉」和「理解」的界定差异:
张朝阳从物理研究视角出发,强调人类思维的突破性;
傅盛从工程视角,更关注AI行为的有效性;
张亚勤则聚焦技术实现的阶段性局限。
AI的「直觉」本质是统计学关联,其与人类直觉的相似性仅停留在表象,而内核仍受限于算法与数据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