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关公庙,商家店铺也常供奉关公像,求财保平安。
关羽早已从历史人物变成了忠义财神,享受着全国人民的敬仰。
可是江苏有个地方,世世代代拒绝祭拜关羽,更不许建关公庙。
提到关羽,当地人脸色就变,这到底是为啥?这个地方又是哪里呢?

一刀斩下千年仇恨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曹操和袁绍这两个超级大佬为了争夺北方霸主地位展开了激烈厮杀。
公元200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压境,曹操被迫撤退。在白马一带,曹操派出关羽迎战袁绍的得力大将颜良。
当时的颜良在北方可是鼎鼎有名的猛将,威风八面,统领袁绍前锋大军。他在战场上杀得曹军节节败退,士气低落。
曹操急需一场胜利来稳定军心。关羽虽然心系刘备,但暂时归顺曹操,接受了这个危险任务。

战斗爆发那天,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骑着赤兔马,在千军万马中直取颜良。
颜良远远看见一员大将冲来,刚要应战,关羽已如闪电般冲到面前。
只见关羽举起大刀,一刀劈下,颜良连招架都来不及,人头落地。
这一刀不仅解了白马之围,为曹操赢得宝贵时间,也让关羽名声大振,被曹操封为"汉寿亭侯"。
可就是这看似英勇的一刀,却在江苏吕城埋下了千年仇恨,成为当地人世代相传的心结。

颜良的家族目睹主心骨被关羽所杀,悲痛欲绝。
战乱中,为躲避战火和报复,颜家后人带着颜良的牌位辗转逃亡,最终在吕城(当年叫宋邑)落脚安家。
他们在当地修建了颜良庙,世代祭拜,传承着对关羽刻骨铭心的仇恨。
颜家人将"杀祖之仇,不共戴天"的训诫写入族谱,警示后代永不忘记这段血海深仇。
颜家在吕城繁衍生息,逐渐成为当地有影响力的大族。
他们把对关羽的仇恨传递给了周围的居民,使得整个吕城都形成了不祭拜关羽的独特文化传统。

吕城禁读《三国演义》
到了明朝中后期,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开始广为流传。
书中对关羽的描写极尽神化,把他塑造成了忠义仁勇的化身。
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骑赤兔马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家喻户晓。
他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毒,水淹七军,活捉于禁等事迹被演绎得精彩纷呈。
《三国演义》的流行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关公崇拜热潮。

各地纷纷建起关帝庙,商人视关公为财神,武人视其为武圣,文人赞其忠义。
关羽的地位甚至逐渐神化,被尊为"关圣帝君",享受着帝王般的祭祀。
可当《三国演义》传入吕城后,当地人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颜家人翻开书一看,发现里面对关羽斩杀颜良的场景描写得极为详细:"关公马快,刀重,势如破竹,颜良无可躲闪,被斩于马下"。
这更加深了颜家人的仇恨。他们认为这本书美化了仇人,丑化了先祖,对此极为愤慨。

当时的吕城,颜家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家族势力庞大。
在他们的影响下,《三国演义》在吕城被视为"禁书",当地人避讳谈论关羽的事迹。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关公崇拜的热潮丝毫没有影响到吕城,这里成了一个奇特的"关羽禁区"。
颜家人不仅自己不读《三国演义》,还告诫族人和邻居不要接触这本"妖书"。
他们认为书中把颜良描写成了反面角色,是对先祖的极大不敬。在颜家的影响下,吕城居民也逐渐形成了排斥关羽文化的共识。

修庙闹鬼事件震惊朝野
清朝时期,关公崇拜达到了顶峰。
康熙、乾隆等皇帝多次下旨褒封关羽,全国各地大张旗鼓修建关帝庙。
关羽的地位已经从历史人物上升为保佑国泰民安的神灵。
清朝中期,朝廷派了一位新任知县到吕城上任。
这位知县姓张,是个关公崇拜者。上任后,他发现全县竟然没有一座关帝庙,感到非常诧异。

在了解到当地有颜良庙而无关帝庙的传统后,他认为这是对朝廷不敬,决定改变这种状况。
张知县不顾当地百姓和颜家的反对,强行征用土地,筹集资金,准备修建一座宏伟的关帝庙。
他认为,作为朝廷命官,有责任推行正统文化,纠正当地的"陋习"。
工程开工那天,张知县亲自到场监督。谁知刚开始打地基,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一道闪电直接劈在刚搭建的戏台上,把木材烧得一干二净。工人们吓得四散奔逃,认为这是上天示警。

张知县不信邪,第二天再次组织人手继续施工。
可是晚上,县衙里的人听到院子里传来阵阵马蹄声和喊杀声,仿佛有千军万马在厮杀。
更诡异的是,第二天清晨,人们发现预定建庙的地方出现了一滩滩血迹,却找不到任何受伤的人或动物。

连续几天,怪事不断。工人们纷纷称病不来,就连张知县也被这些离奇事件吓破了胆。
最终,他不得不停止修建关帝庙的计划,向朝廷奏报说当地"地理不宜"建关帝庙。
这一事件在当地传开,人们认为是颜良英灵显灵阻止了关帝庙的修建。
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敢在吕城提建关帝庙的事。而颜家则将这个故事写入族谱,作为家族抵抗关羽崇拜的重要证据。

吕城禁止摆关公像
清末民初,随着商业的发展,许多外地商人来到吕城做生意。
这些商人不了解当地的禁忌,习惯性地在店铺里供奉关公像,希望能够财源广进。
有一位来自山东的布商,新开张时在店里正中位置摆了一尊高大的关公塑像。
当地人看到后,纷纷劝他拿走,告诉他吕城不祭拜关羽的传统。
这位布商却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当地人的迷信,坚持不拿走关公像。
第二天一早,布商打开店门,发现门口被泼了一大滩腥臭的狗血,门上还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关羽不得入吕城"。

布商大怒,认为是有人故意捣乱,向当地官府报案。
官府派人调查,却找不到任何线索。
接连几天,布商的店门口都会被泼血,有时还会听到半夜有人在店外喊叫"颜良冤魂不散"的恐怖声音。
布商被吓得不轻,最终不得不将关公像收起来。

这件事很快在吕城传开,成为外地人了解吕城不祭拜关羽传统的典型案例。
从此以后,来吕城做生意的外地商人都会事先打听当地的禁忌,没人再敢在店里供奉关公像。
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吕城的商铺从来不见关公塑像,当地人买卖做生意也不会去求关公保佑。
他们有自己的财神和守护神,形成了独特的民间信仰体系。

从仇恨到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关羽的形象已经超越了历史人物的范畴,成为中华文化中忠义、勇猛、守信的象征。
许多地方政府开始提倡关公精神,将其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这种情况,吕城的当地政府和颜家后人陷入了两难境地。
一方面,他们不想违背祖训,继续坚持不祭拜关羽的传统;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抵制关公文化,否则会被视为不尊重传统文化。
经过反复商议,吕城人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他们在城外修建了一座"忠义亭",不直接供奉关羽塑像,而是在亭中挂一幅画,画上写着"忠义仁勇"四个大字。
这既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尊重,又没有直接祭拜关羽,算是一种变通之道。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吕城的这一特殊传统反而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名片。
当地政府将"全国唯一不祭拜关羽的地方"作为文化特色来宣传,吸引了不少游客。

颜家后人也改变了态度,不再像祖先那样充满仇恨,而是将这一传统视为家族的独特文化遗产。
他们会向游客讲述颜良与关羽的恩怨,以及家族世代相传的故事,但已经没有了当年的仇恨情绪。
如今的吕城人虽然不祭拜关羽,却也不再禁止人们阅读《三国演义》或了解关羽的事迹。
当地学校的历史课上,老师会客观地讲述三国历史,包括关羽斩杀颜良的事件。只是在公共场合,人们仍然避免设立关羽塑像或修建关帝庙。

《——【·结语·】——》
从最初的血海深仇到现在的文化传统,吕城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
这种文化多样性不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吗?去吕城旅游,别忘了尊重当地习俗,千万别随身带关公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