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血糖空腹也才7点多,餐后不到10,是不是就代表病不重?”这句问话出现在不少门诊记录里。
其实多数糖尿病人,最先关心的都是血糖数字,但医生真正更关心的,不是高与低,而是稳不稳。
血糖的绝对值只是表象,背后真正能决定病情轻重的,是它对全身的影响够不够强,有没有牵扯到别的系统。如果说血糖高是“明面上的事”,那真正让人担心的,往往是隐藏在血糖之外的信号。

不少人得了糖尿病,只盯着血糖仪上的数值,却忽略了身体有没有在悄悄报警,其实,能不能松口气,不是看糖化是不是6.5,也不是看空腹是不是5.8,而是看有没有出现某些已经说明病情“走远了”的表现。
只要还没出现,有些事就还能刹车,就还有机会让问题停下来。而最值得警惕的,有三个方面,如果这仨都没有,那就算控制得不算完美,也基本还没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第一个关键就是低血糖有没有经常出现。很多人一听说血糖高,就恨不得立刻降下来,于是药一加再加,饮食一减再减,最后吃完药没多久人就开始头晕、心慌、出冷汗,整个人坐不住站不稳,这其实是低血糖在发作,不比高血糖安全多少。

高血糖问题在长期,低血糖的问题在当下 ,有些人甚至在低血糖发作中出现心律失常、意识丧失、猝死,这种突发性风险,比慢性并发症更致命。
而最怕的是那些反复发生低血糖的人,身体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是会被磨掉的,一开始还有预警, 比如头晕、手抖,后来直接没感觉,一查血糖已经掉到3以下。
更严重的,有些老年糖尿病人,本身脑血管状态就不好,低血糖一来,脑细胞直接缺能量,久了连记忆力、反应速度都会被拖慢。

如果一个糖尿病人长年都没有低血糖,也没那种大起大落的血糖波动,那说明身体对药物反应还算平衡,胰岛储备也还没到完全废掉的地步,这种情况至少还没到危险边缘。
第二个不能忽略的是四肢有没有出现麻木、刺痛感。有些人早上起床脚底发麻,晚上腿部发酸,穿鞋时感觉怪怪的,有时候像踩棉花,有时候像蚂蚁在咬。
起初,以为是缺钙或者腰椎存在问题,然而,很多时候这实际上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先兆。 糖尿病如果拖得太久,高血糖就会像腐蚀剂一样,慢慢侵蚀末梢神经,先从最远的部位开始,也就是手指脚趾,然后慢慢向上蔓延。

到了后期,甚至会出现“无痛”性外伤,比如脚趾撞破了都没知觉,这类人往往一发现问题已经溃烂了。
最可怕的是,这类神经病变一旦形成,基本不可逆,药物也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治。所以没出现这些表现的人,哪怕糖尿病十年了,也别自暴自弃,身体还能感知冷热、痛觉完整,那神经就还算保得住。
那些真正到了严重阶段的人,走路的步伐会变得飘忽不定,坐久了会腿疼,睡觉时要揉腿才能入眠。这种病变不像心脑血管那么轰动,却是一点点啃噬生活质量,把人变得不愿动、不敢走、整日烦躁。而没有这些症状的人,往往还处在代偿期,还有得守。

第三个线索藏在皮肤。很多糖尿病人,脚上常年不长茧、不破皮,也没什么湿疹或癣,就当作自己保护得好,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
真正厉害的地方是,糖尿病对皮肤伤口愈合能力的影响,有时候远比大家以为的严重。一个小刮伤,如果两天还红肿,五天还没结痂,半个月还有渗液,那多半不是创口太深,而是血糖阻碍了局部的毛细血管修复功能。
高血糖会损害免疫细胞的调节能力,伤口若合并细菌感染,极易化脓坏死,最终发展成糖尿病足,严重者甚至面临截肢。

很多人不理解,怎么会从糖尿病走到截肢,其实中间只隔了一块没能及时处理的破皮。哪怕只是脚后跟磨出了个小水泡,只要糖尿病人皮肤修复力差、白细胞数量上不来,就会从微伤走向大烂。
而有些人吃了药、控了糖,皮肤的恢复速度并没受太大影响,平时起个痘、刮个口子两三天也能好,这种就说明血糖虽高,但组织耐受能力还行。
医生看得不止是化验单, 还看你脚底是不是干裂,胫前有没有色素沉着,有没有毛囊炎反复发作。

还有一个隐藏的点,就是有没有皮肤瘙痒,糖尿病人血液里葡萄糖浓度高的时候,容易让皮肤表层失水,引起瘙痒。尤其是小腿、大腿根、后背,一痒就是整片,有些人抓破皮也止不住痒。
这种痒不是单纯的干燥,而是血糖对小血管的慢性损伤,导致皮肤代谢循环变差。若此种情况鲜少发生,便表明血管功能尚佳,血流速度亦未被严重滞缓。
从这几个角度去看,比单纯盯着血糖高低更实际。糖尿病不是一个指标的问题,是系统性的代谢问题,如果一个人血糖偶有偏高, 但没有低血糖折腾、没有末梢神经发作、没有伤口难愈,那其实说明病情发展还处在可控阶段。

只要饮食别放纵,运动适当维持,药物按医嘱不乱改,大多数人都能把病情按在原地,不让它继续走下坡路。
有人会疑问:如果现在三种异常都没有,那是不是意味着可以不用吃药了?答案是:不能。没有异常只是说明当前没有并发症,不代表糖尿病已经好转或逆转。如果一旦放松,三种问题也许会陆续到来。所以控制不是“等症状再治”,而是“没有症状更要稳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