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健·真言】
又到三伏天,此时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也是“春夏养阳”养生保健的“黄金时期”。中医理论认为,三伏天是阳气最旺盛的阶段,人体的气血运行最为通畅,毛孔张开,经络也最为活跃。此时进行三伏灸,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能最大限度地借助自然界的阳气,温阳散寒、祛湿通络、扶正祛邪,为秋冬储备阳气,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三伏灸,有何神奇之处?在寒冷的冬季,许多人会感到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甚至出现宫寒、胃寒等问题。三伏灸是依据“冬病夏治”理论,利用艾草的温热刺激,通过点燃艾条,将温热的药力渗透到穴位,温通经络,提升机体阳气,如同在寒冷的冬日里,给自己点燃了一把“小火炉”,以改善人们在冬季易感疾病的发作。
而且,三伏时节湿气重,人体容易受湿邪侵袭,导致关节疼痛、肢体沉重、身体困倦。三伏灸的温热刺激可以促进气血运行,祛除体内的湿气。艾灸时,身体微微发热,就像在体内开启了一台“除湿机”,将湿气排出体外,让身体轻松舒畅。
三伏灸不仅能驱寒祛湿,还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通过艾灸特定的穴位,如足三里、关元等,可以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就像给身体穿上了一件“防护衣”,帮助我们抵御外界的病邪,预防感冒、流感等常见疾病。
不过,三伏灸要注意艾灸时间与温度。每伏连续灸3天,每天艾灸时间不宜过长,成人一般不超过60分钟,儿童20分钟左右,一共灸三伏。艾条与皮肤保持3~5厘米距离,以局部皮肤温热为度,避免烫伤。最佳艾灸时间是上午9—11点,此时阳气升发,效果最佳。艾灸时保持通风,但要避免直接吹风或空调直吹,防止寒邪入侵。空腹、饱餐后1小时内及过度疲劳时不宜施灸。艾灸后2小时内勿接触冷水、游泳或洗浴,防止毛孔张开受凉。
虽然三伏灸好处多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以下人群需谨慎或避免。
阴虚火旺或实热体质者:表现为口干舌燥、潮热盗汗、舌红少苔等,艾灸可能会加重内热;皮肤敏感或破损者:局部有溃疡、湿疹、创伤或严重过敏时,热刺激可能加重感染或皮炎;特殊疾病患者:包括严重糖尿病(影响皮肤愈合)、活动性肺结核、心肺功能不全、血液病患者等;孕妇及经期女性:孕妇、经期妇女需谨慎或避免艾灸;2岁以下儿童:皮肤娇嫩,需谨慎使用;极度虚弱者:长期体虚怕冷、免疫力低下的老人,需医生评估耐受性;等等。
那么,三伏灸更适合哪些人呢?
阳气不足者:如果你经常感到手脚冰凉、畏寒怕冷、容易疲劳、精神不振,那么三伏灸可以帮助你温补阳气,改善这些症状;慢性疾病患者:如果你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胃寒、胃痛)、慢性妇科疾病(宫寒、痛经)、慢性骨关节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等,三伏灸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免疫力低下者:如果你经常感冒、容易生病、体质虚弱,那么三伏灸可以帮助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亚健康人群:如果你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压力大、失眠、焦虑等亚健康状态,三伏灸可以帮助你调节身体机能,缓解疲劳,改善睡眠质量。
(作者:孙洁,系北京小汤山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