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赶秋节:融合丰收祈愿与文化传承的民俗盛宴
湘西赶秋节是湘西苗族极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以立秋为时间节点,集丰收庆祝、民俗展演、文化交流于一体,既承载着古老的农耕信仰,又展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智慧与精神风貌。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丰收的欢歌”与“古老的咒语”——前者体现于节庆中的欢庆氛围与生产祈愿,后者则蕴含在巫傩祭祀、历史传说及非遗传承的文化基因中。
节日起源与文化内涵
起源传说:从神话到民俗的演变
赶秋节的起源与苗族民间传说紧密相关。相传古代苗族青年“巴贵达惹”因狩猎时惊落鸾鸟羽毛化为绣花鞋,为寻找梦中姑娘,特制八人秋千架,于立秋之日邀请四方乡亲集会。最终他在秋场上与单脚穿鞋的姑娘相认,归还绣花鞋,成就一段姻缘。此后,每逢立秋,苗族人民便以秋千为媒,集聚秋场,形成赶秋习俗。这一传说既解释了节日“男女社交”的功能,也赋予其浪漫色彩。
核心内涵:丰收祈愿与生命崇拜
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赶秋节本质是苗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丰收的期盼。节日由巫傩法师(巴岱)主持秋祭大典,通过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体现“古老的咒语”般的原始信仰。同时,活动中“盼秋、迎秋、闹秋、送秋”等章节,将农耕生产的时序观念转化为具象的民俗展演,强化了社群的文化认同。
节庆活动与民俗展演
传统仪式:从祭祀到狂欢的多维呈现
秋祭大典:由巫傩法师主持,通过诵经、献祭等仪式沟通天地,祈求来年丰收,保留了苗族古老的巫傩文化元素。
秋千竞技:作为节日核心活动,八人秋架(秋轮四叶,每叶坐一人)旋转时,参与者随轮起落,边荡边唱,既是技艺展示,也是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平台
民俗展演:苗鼓、九子鞭、三棒鼓、接龙舞、采龙船等传统节目轮番上演,鼓声阵阵,舞姿矫健,展现苗族人民的生命力。
现代延伸:非遗活化与多民族共享
2014年,苗族赶秋作为“二十四节气”扩展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进一步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节日增设农产品展销会,当地村民展示猕猴桃、苗绣、银饰等特产,吸引游客参与,成为促进民族交流、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IP。此外,舞龙舞狮、山歌对唱等活动吸引土家族、汉族、侗族等多民族参与,体现“各民族共促发展”的时代特征。
文化价值与当代意义
非遗传承:活态文化的延续
国家级传承人吴海深等代表人物通过组织秋场活动、培养青年传承人,确保赶秋节的传统形式与核心技艺(如秋千制作、苗鼓舞表演)得以延续。1933年《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中记载的“打秋千游戏”,至今仍是节日标志性场景。
社会功能:从社群凝聚到文旅融合
文化认同:节日通过统一的服饰(银饰、刺绣)、歌舞、仪式,强化苗族的族群身份认同。
经济赋能:以“赶秋”为主题的文旅活动带动当地农特产品销售,如2023年古丈穿洞赶秋节吸引上万人参与,促进消费与就业。
民族团结:多民族共庆的场景打破地域与族群界限,成为展示湘西多元文化的窗口。
保护现状与时代价值
非遗保护:从“古老咒语”到世界遗产
赶秋节的保护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一方面,严格遵循“原汁原味”的原则,保留秋祭、秋千等核心元素;另一方面,通过“非遗+文旅”模式创新传播形式,如2025年花垣县赶秋节设置非遗展演区与农集,吸引万名群众参与,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时代意义:农耕文明的当代回响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背景下,赶秋节承载的“顺应节气、尊重自然”理念,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生态智慧的启示。其“欢庆丰收、共享喜悦”的内核,也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凝聚社区情感的文化纽带。
湘西赶秋节,既是苗族人民用歌舞与仪式谱写的“丰收欢歌”,也是用历史与信仰铸就的“古老咒语”。从秋祭的庄严到秋千的欢腾,从传说的浪漫到非遗的厚重,这一节日持续为湘西大地注入文化活力,成为展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