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白犀”四足机器人刷新吉尼斯纪录:科技与力量的完美融合
8月12日,浙江大学交叉力学中心(XMECH)自主研发的高机动四足机器人“白犀”在杭州测试场地上完成了一场令人震撼的百米冲刺,以16.33秒的成绩刷新了“四足机器人最快的100米”吉尼斯世界纪录,超越了此前韩国机器人“猎狗 Hound”19.87秒的纪录。
这不仅是一次速度的突破,更是中国在机器人领域核心技术研发实力的体现。
---
一、“白犀”的突破性表现
1.1 创下新纪录:16.33秒百米冲刺
- 原纪录:韩国机器人“猎狗 Hound”(19.87秒)
- 新纪录:浙江大学“白犀”(16.33秒)
- 提升幅度:快了3.54秒,相当于提升了约17.8%的速度
1.2 极限环境下的稳定表现
在一次泥地测试中,“白犀”高速奔跑时前腿陷入泥中,机身几乎前倾90度。但在即将失衡的瞬间,它通过实时控制算法调动关节力矩,完成“自我拯救”,稳稳站住,展现出极强的动态平衡能力。
---
二、技术亮点:从设计到控制的全链条创新
2.1 精密动力学模型与多目标优化算法
为解决“力量与速度难以兼得”的难题,团队建立了精密的动力学模型,并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对以下关键参数进行协同优化:
- 几何比例:优化机器人四肢长度与重心分布
- 电机规格:选择高功率密度电机,兼顾扭矩与响应速度
- 减速系统:实现高效传动,减少能量损耗
2.2 自主研发的高功率密度关节驱动器
该驱动器具备以下特点:
- 输出强大扭矩:支持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中保持稳定
- 快速响应能力:实现毫秒级动作控制,提升运动灵活性
- 类比为“赛车级肌肉系统”:赋予“白犀”爆发力与耐力的双重优势
2.3 基于强化学习的动态控制策略
“白犀”的智能运动能力来源于:
- 强化学习算法:通过大量模拟与实测数据训练出最优控制策略
- 实时反馈系统:根据地形变化动态调整关节力矩与姿态
- 自适应控制:在突发情况下(如泥地滑倒)迅速恢复平衡
---
三、挑战与突破:从实验室到实战场景
3.1 技术难点:速度与稳定性的矛盾
机器人领域长期存在的难题是:
- 要力量就没速度,要速度就带不动负载
- 高速运动中姿态控制难度大
“白犀”通过精密建模与算法优化,成功实现了高速运动与动态平衡的统一。
3.2 未来应用场景:从“跑得快”到“跑得有用”
研发团队表示,此次纪录只是“起点”而非“终点”。未来“白犀”将被拓展至多个实战场景:
| 应用方向 | 说明 |
|----------|------|
| 灾害救援 | 在地震、火灾等复杂环境中执行侦察与物资运输任务 |
| 极端地形运输 | 替代传统轮式或履带式设备,适应山地、丛林、雪地等环境 |
| 工业巡检 | 在高危区域执行自动化巡检任务 |
| 军事侦察 | 提供灵活、隐蔽的地面侦察平台 |
---
四、行业意义:中国机器人技术迈入新阶段
4.1 技术自主化:国产核心部件与算法突破
- 驱动器、控制系统、算法均为自主研发,摆脱对国外技术依赖
- 为后续四足机器人产业化奠定基础
4.2 行业示范效应
“白犀”的成功为国内机器人企业提供了技术参考与信心支撑:
- 推动更多科研机构与企业投入四足机器人研发
- 加速四足机器人从科研演示向实际应用转化
4.3 国际影响力提升
- 在国际权威赛事与认证中崭露头角,提升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 为国产机器人走向海外市场提供技术背书
---
五、结语:从“机械猛兽”到“智能伙伴”
“白犀”不仅是一台跑得快的机器人,它更代表着中国在智能机器人动力学建模、控制算法、驱动系统等核心技术领域的全面突破。
它的出现,不仅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更刷新了我们对四足机器人未来可能性的认知。
> 资料来源:红星新闻
> 适用对象:关注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高校科研、科技竞赛等领域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