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历史上,有一个人前半生是天之骄子,后半生却跌得惨不忍睹。他就是雍正年间的权臣——年羹尧。
他曾经被封为抚远大将军、一等公、西北重臣……但他最后的结局,却是在狱中赐死。而更让人惊讶的是,抄家时官员在他家里发现了一本书,里面七个字气得雍正差点吐血。

年羹尧出身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年遐龄当过湖广巡抚。加上他本人聪慧好学,21岁考中进士,很快步入仕途。
1709年,不到三十岁的他就升任四川巡抚,那时候他还算得上是个有作为的官员,搞改革、推措施,康熙对他寄予厚望,还叮嘱他要“做一好官”。
后来更是一步步走上军功路线,平定准噶尔,稳定西藏,打的都是硬仗。康熙六十年,他被任命为川陕总督,还获赐弓矢,成了西陲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雍正即位后,更是把年羹尧推上了巅峰,几乎是“西部代言人”,在那片土地上,权力大到可以称作“土皇帝”。
人一旦爬得太高,就容易迷失。年羹尧仗着军功和皇帝宠信,开始越来越傲慢。

史书说他“恃才傲物,骄纵非常”,他写信给同级官员时,居然直接点名道姓,不按礼仪称呼,甚至让御前侍卫当差,替他牵马坠镫。
最让雍正难忍的,是他在皇帝面前也忘了“人臣之礼”。换句话说,他觉得自己和雍正是平辈交往,完全没把规矩放在心上。
一系列的飞扬跋扈,让雍正心里憋着火,可他没有直接赐死,而是一步步把年羹尧推下神坛,先是调离实权,再层层削官,最后罗列九十二条大罪,逼他在狱中自裁。
这套“捧杀”的手段,比一刀毙命还要狠。按理说,年羹尧死了,事情也就告一段落,但没想到,抄家时又爆出一个雷。

官员在他家里搜出一本《西征随笔》,署名汪景祺。书里有一句话,触碰到了雍正的逆鳞:“皇帝挥毫不值钱”。
这七个字,是对先帝康熙有大不敬的“消遣”行为。要知道,在封建社会,这属于大逆不道。
雍正看到奏报,气得血都喷出来,在书封上亲笔痛斥:“悖谬狂乱,至于此极!”
书的作者汪景祺是个善于拍马屁的读书人,靠着溜须拍马混在年羹尧身边,他把年羹尧平西的言行记录成文,没想到成了把自己送上绝路的东西。

雍正震怒之下,以“大逆不道”罪处死汪景祺,不仅本人被斩首示众,家人也被发配边疆。更狠的是,他的头颅在城门上挂了十年,直到乾隆即位才入土。
年羹尧败在“功高震主”,汪景祺死在“谄媚过火”。一个骄纵,一个卑劣,看似不同,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忘了自己的位置。在帝王眼里,没有人能凌驾在权力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