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阅读
  • 1回复

[疾病预防]不是迷信!常做这5种梦,可能是大病“预警”,别怪身体没提醒你![14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3684
金币
1010
道行
19523
原创
29343
奖券
18038
斑龄
200
道券
1055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405(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9-1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14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5-09-14) —

“我老伴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啊?” 小编最近的日子可谓是十分艰难,只因老伴频繁做噩梦,做噩梦时还会拳打脚踢、大喊大叫的,睡在旁边的小编不仅每天都被吵醒,还经常被打到,脸上身上多处地方都青一块紫一块的。

忍了一段时间,小编实在是受不了了,让子女带着老伴去医院做了检查。经检查,老伴确诊为原发性帕金森病,因此而出现了快动眼睡眠障碍,频繁做噩梦正是因此而导致。
幸好经过系统性治疗,老伴做噩梦的症状得到了很大改善,小编也终于能睡个好觉了。
01
《柳叶刀》子刊:经常做噩梦,帕金森风险高达2倍
做噩梦的经历相信每个人都有过,有些人做完噩梦醒来会一身冷汗,有些人在过程中会大喊大叫、拳打脚踢的,后者那一种噩梦医学上被称之为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
正常情况下,睡眠分为两个阶段: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人处于快速眼动睡眠期时会出现做梦的情况,这时候肌肉张力会消失,而有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的人群,在睡眠时肌肉张力没有消失,会出现释梦或梦境扮演行为。
简单来说,就是梦中出现什么行为现实就会跟着做什么行为,通常为暴力、不愉快或是情绪较为激烈的情景。

国际运动障碍学会的最新指南将快动眼睡眠行为列为了帕金森疾病的“前兆”,研究发现,快动眼睡眠行为发病后的5~14年,约有35~92%的患者会发展成神经变性疾病,其中包括有帕金森、路易体痴呆以及多系统萎缩等。临床上确诊帕金森的患者中,约有60%有过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
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在《柳叶刀》上发表过一项研究,该研究共分析了美国3818名独居生活的男性老人,在12年的随访时间里有91例确诊帕金森。经分析发现,经常做噩梦的老年人诊断为帕金森的风险是不常做噩梦者的2倍。
患上帕金森的老年人,可能在几年后开始做噩梦,之后开始出现震颤、僵硬、运动缓慢等症状。
02
经常做这5种梦,可能是身体在发出呼救信号
睡眠是人不可或缺的生理需求,对于大脑的功能恢复和修复有重要意义。但现代人很多都存在睡眠问题,不少人睡着后会反复做梦,醒来后感觉自己跟没睡一样。但你知道吗?反复的做梦,很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人之所以会反复做梦,与情绪以及疾病因素之间存在很大的关系,如长期工作、学习压力过大或是处于焦虑、抑郁情况下,都很容易会导致反复地做梦。还有些人是由于心脏疾病、胃痛、头痛等身体不适所致的反复做梦。

如果日常反复做这几种梦,要警惕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1、梦见溺水/窒息
这种表现很可能是罹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睡眠呼吸暂停发生时气道会被阻塞,让身体处于缺氧状态下,同时还可能有溺水、窒息等噩梦。这类患者睡觉时会有鼾声大、突然中断的特点,罹患该症与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等事件相关,严重的甚至会在睡梦中猝死。
2、梦见某个器官被拍打
经常在睡觉的时候梦到某个器官被拍打或被刀刺中,醒来的时候还有隐痛,很可能是器官出现了器质性病变。如脑瘤、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经常会梦到头被敲打。

3、梦到被追赶、跌落
梦中经常会被歹徒、猛兽追赶,且自己跑不动,惊醒后感觉心跳加速、心悸,很可能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相关;梦中经常感觉一脚踩空,则可能与隐匿性心脏病相关,也可能是心脏附近的血管存在问题。
4、梦到走路不稳
罹患心绞痛、心肌缺血等疾病,在梦中经常会感觉走路不稳、身体歪斜或是有窒息感。
5、梦到洪水泛滥
罹患肝脏、肾脏疾病的患者,在睡梦中会经常感觉洪水泛滥、自己在水中挣扎。
03
睡觉时出现4种异样,或是癌细胞在靠近
睡觉与癌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此前,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联合巴塞尔大学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癌细胞最活跃的时候竟是在人的睡眠时期。当癌细胞活跃起来的时候,身体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异样,比如以下几种。
1、频繁干咳
夜间平躺着休息时,支气管周围的迷走神经会在肿瘤的压迫下更加活跃,给支气管带来较大的刺激,进而引起剧烈的咳嗽症状出现。长期咳嗽无法控制,会让气管上的黏膜溃破出血,还会出现咳出血的症状。
2、持续疼痛
身体上出现持续的异常疼痛,休息后无法缓解,或是在夜间疼更为剧烈、出现间歇性的“爆发痛”,很可能是癌症发生了骨转移。如肺癌发生骨转移,容易引起脊椎疼痛;白血病/甲状腺癌出现骨转移,可能会有肩膀前、胸骨疼痛。

3、潮热盗汗
盗汗很可能是肿瘤引起的全身症状,在白血病、淋巴瘤患者身上较为常见。该症一般会在夜间睡觉时出现,汗液可能会浸透衣物。如果同时伴有体重减轻症状的话,一定要高度警惕是癌症来袭。
4、夜尿频多
在饮水量不多的情况下,频繁起夜很可能与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以及肾功能异常等相关,在排除这些良性疾病后,则要警惕可能与前列腺癌、膀胱癌、多发性骨髓瘤以及卵巢癌等相关。

睡眠时候身体的表现很多时候可以作为健康的“晴雨表”,一旦发现异常,建议及时就医,切不可拖延。

网上、身边,大家对癌症很熟悉,可“癌细胞扩散”却总让人谈之色变。更让人困惑的是,许多患者在感觉“恢复得不错”时,身体却突然发生一系列奇怪的变化——有些被误当作普通小毛病,有些甚至被忽略。其实,癌症90%以上的死亡都和转移有关(IARC数据显示),如果我们能及早识别“扩散”信号,就有机会为自己和家人争取宝贵的生机。今天,我们一起揭开癌症扩散的真实面纱,提醒大家:当身体出现以下5种异常,一定要当心。
癌症为什么会转移?权威专家这样解释
许多人以为,只要把肿瘤“切掉”,就万事大吉。实际情况大不相同。癌症的杀伤力,最可怕的恰恰是转移,而不是原发灶本身。根据全球GLOBOCAN癌症数据统计,90%以上癌症死亡都因“转移”而非首次肿瘤本体所致。
“癌细胞像一群失控的‘叛徒’”,它们可以通过血液、淋巴液,甚至直接“钻入”周围组织,远距离定居、形成新的肿瘤病灶。以肺癌为例,常见的转移部位有骨、肝、脑等;乳腺癌则容易向骨骼、肺部和淋巴结转移。一旦转移,治疗难度和风险急剧增加。
转移的“伪装术”:身体会发出哪些异常信号?
癌症转移并非“无声无息”。在专业门诊中,医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患者自觉“恢复期”身体开始出现奇怪变化,往往被误认为是小感冒、关节炎、消化不良等小问题,却不知这是肿瘤扩散的“警告”。

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数据,中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超400万例,每天1万人确诊,而其中晚期诊断和转移患者超过60%。归结专业医学文献,总结出癌症转移时身体常有这5种异常信号——尤其是第3点,往往最易被忽略:
一、反复持续的骨骼疼痛或关节不适- 很多人把骨头酸痛当成“劳累”、“老寒腿”。其实癌细胞最爱转移到骨头。数据显示,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患者的骨转移发生率高达50%以上。【权威提示】:如果某部位长期疼痛,且夜间加剧、普通止痛药无效,且无明显外伤或炎症,要高度警惕骨转移!
二、无明显诱因的持续咳嗽、气喘、胸痛- 比如马大爷的经历,原本肺部手术后咳嗽缓解,突然再次出现反复咳嗽甚至咯血,这很可能是癌细胞蔓延至肺部或胸腔引起的炎症反应或继发病灶。资料显示,肺癌转移再发时约40%表现为呼吸道异常症状。
三、体重骤降、食欲不振、持续乏力感很多家属将“消瘦”当成恢复中的副作用,未必在意。但医学研究表明,癌症扩散过程中,肿瘤大量消耗营养,导致身体能量缺失,所以无缘无故的迅速消瘦、明显乏力,大都是不良信号。有数据显示,超过70%的癌症晚期患者,首发症状即为“体重减轻>10%”。

四、淋巴结肿大或肿块出现- 这是恶性肿瘤最典型的转移路径。如颈部、腋下、锁骨上等部位如果突然摸到新“包块”、质地较硬、不易推动,且无明显炎症,应尽快就医。最新资料提示,淋巴结转移可使恶性肿瘤复发率增加2-4倍。
五、神经系统异常:头痛加剧、视物模糊、反应能力减退- 癌细胞一旦侵入脑部,症状多变——有的患者表现为持续头痛、间断恶心呕吐;有的则出现思维反应变慢,甚至局部运动障碍。肿瘤学数据显示,接近10%以上的晚期肿瘤(如肺癌、乳腺癌)都会累及脑部。
由于这些症状和普通疾病有“高度重叠”,才让不少患者和家属误判,甚至延误黄金防控期。尤其是“突然加重”的老问题、短期内反复出现的新异常,务必引起警觉!
检查与干预:抓住早期发现的“窗口期”
面对这些令人不安的变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其实,科学检查与生活干预同等重要。
科学检查是发现转移的“金标准”。常规体检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只能初步判断整体健康,真正用于癌症转移筛查的有:肿瘤标志物(如CEA、CA125)、影像学检查(CT、MRI、PET-CT)、穿刺活检等。权威建议:有癌症既往史的患者,每3-6个月应定期复查,出现上述异常症状要及时加做专项检查。

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同样能够延缓/减少转移风险。世界卫生组织IARC明确指出,高危人群只要做到健康饮食(低油低盐多蔬果)、戒烟限酒、规律运动,控制体重,就能将癌症发生和转移的风险下降30%-40%。美国肿瘤学会最新研究也公布,睡眠充足、情绪稳定、阳光曝晒适度等,也是重要的防线。
医生特别提醒:发现这些信号后,切勿盲目自诊自行用药;科学治疗涉及多学科团队合作,需要肿瘤专科医师协同制定方案。目前新一代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微创介入等手段正不断提升晚期肿瘤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如何降低癌症转移风险?这5点建议请牢记
面对癌症转移,科学管理和心理调适同样重要。给广大患者和家属的可操作建议如下:
定期复查:如果你或家人有肿瘤史,“症状+筛查”须并重,不忽略任何异常信号。
综合管理慢病:高血压、糖尿病、肝炎等慢性疾病,会让机体免疫力雪上加霜;做好基础管理,是抗肿瘤的重要保障。
健康饮食、规律作息:控制油脂、糖量、红肉摄入,保证新鲜蔬果、粗粮摄入。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的适量运动。
关注情绪波动与心理支持:多数肿瘤患者心理压力大,容易焦虑、抑郁。及时寻求心理医生或家属陪伴,是长期抗癌“不可或缺”的良药。

听从医嘱、科学用药,不信偏方:新治疗手段虽多,但切勿自行用药或轻信网络谣言,每一步定要在正规医院肿瘤科医生指导下完成。
放下恐惧,科学预判。现代医学已步入“精准医疗时代”,即便癌症进展或出现转移,及早发现、规范治疗,很多患者都能实现长期带瘤生存,甚至与健康人一样生活数年乃至更长。
1条评分金币+23
xian209 金币 +23 - 昨天 15:26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5895
金币
412872
道行
2004
原创
2428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159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1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8:40
关于帕金森病及其早期预警

您的老伴因为频繁做噩梦,并伴有拳打脚踢、大喊大叫的行为,最终被确诊为原发性帕金森病。这一情况确实与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之一——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BD)密切相关。让我们详细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1. 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与帕金森病

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BD) 是一种睡眠障碍,其特点是患者在快速眼动(REM)睡眠期间表现出梦境中的行为。正常情况下,人在REM睡眠期间肌肉张力会消失,防止人们在梦中做出实际的动作。然而,患有RBD的人在REM睡眠期间肌肉张力没有消失,导致他们可能会拳打脚踢、大喊大叫等。

多项研究表明,RBD是帕金森病的早期预警信号之一。根据《柳叶刀》子刊的研究,经常做噩梦的老年人诊断为帕金森病的风险是不常做噩梦者的2倍。此外,国际运动障碍学会的最新指南也将RBD列为帕金森病的“前兆”。大约35%到92%的RBD患者在5到14年后会发展成神经变性疾病,包括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和多系统萎缩等。

2. 帕金森病的其他早期症状

除了RBD,帕金森病还有一些其他的早期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在运动症状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

- 嗅觉减退:许多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早期会出现嗅觉减退的现象。
- 便秘:消化系统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能导致便秘。
- 情绪变化:抑郁、焦虑等情绪变化也是帕金森病的常见早期症状。
- 微小书写:写字变得越来越小,字迹变得难以辨认。
- 声音变化:声音变得低沉或单调。

3. 帕金森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帕金森病的确诊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以及一些辅助检查。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如MRI、PET、SPECT)等。特别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对于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治疗:帕金森病目前无法根治,但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常用的药物包括复方左旋多巴、非麦角类DR激动剂等。当药物疗效减弱时,可以考虑神经核毁损术或脑深部电刺激术等手术治疗。

4. 生活方式的调整

除了医学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也非常重要:

-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油腻和高糖食物的摄入。
-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 适量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肌肉僵硬和运动迟缓的症状。
- 心理支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结语

您的老伴已经确诊为帕金森病,并且通过系统性治疗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对于控制病情非常关键。希望您和您的老伴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享受美好的晚年生活。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