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普利兹克奖得主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主持设计的中国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已于2025年正式投入使用,是北京中轴线北端的地标性会展综合体,以“鲲鹏展翅”为意象,融合中国传统飞檐神韵与现代参数化幕墙技术。
北京中轴线作为城市的文化脊梁,自元大都以来贯穿南北,历经紫禁城、天安门广场延伸至奥林匹克公园。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坐落于奥运中轴线北端,紧邻一期北侧,既是功能拓展,也是国家形象的当代表达。该项目原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MMC),赛后启动改造,于2025年正式投入运营,成为“国家会客厅”。
包赞巴克认为北京与巴黎在城市轴线上存在奇妙呼应:从紫禁城到国家会议中心约9公里,恰如巴黎从卢浮宫经凯旋门至拉德芳斯的距离。这一巧合启发了他对空间语言的重新定义。
🏗️ 设计理念与建筑特色
包赞巴克以《诗经·小雅》“如鸟斯革,如翚斯飞”为灵感,提出“鲲鹏展翅”的整体造型,旨在打造一个庄严而不沉重、宏大却不压迫的开放聚会场所。建筑通过轻盈的曲线和多孔立面消解庞大体量带来的视觉压力,呈现出群鸟飞翔的动态意象。
屋顶:飞檐的当代转化
主立面横贯南北的屋檐是对中国传统“反宇向天”飞檐的现代诠释。
内凹弧形立面与斜面拼接形成结构张力,两端微微翘起,象征欢迎与进取。
包赞巴克强调:“入口的曲线像是遮阳的屋檐,延伸向天穹,是空间的哲学。”
立面:群鸟浮雕幕墙
东立面采用白色搪瓷钢板,单块尺寸达7.5米×1.2米,创世界纪录
钢板上开设三种异形三角窗,经参数化排布构成“群鸟齐飞”图案,兼具采光、遮阳与艺术表现功能。
搪瓷材料因其晶润质感、耐久性和自清洁性能被选用,也唤起中国集体记忆中的生活印记。
室内空间:三层通高序厅与空中园林
首层设2万平方米无柱展厅、8000平方米主会场(可容纳7200人)及23米净高的迎宾厅。
二层布置300–2000平方米中小型会议室及新闻发布厅。
三层最具特色,在玻璃穹顶下设有两座温室庭院,其间分布峰会厅、午宴厅与宴会厅。
特别打造占地3500平方米的室内苏式园林“苏园”,由苏州香山帮非遗传承人薛林根主理,运用御窑金砖、苏绣、泥塑等十余项技艺,实现传统园林与现代会展的诗意对话。
以下是国家会议中心二期的核心建筑指标汇总:
项目 数据
总建筑面积 约78.5万平方米
主体建筑总面积 约41.9万平方米(地上25.6万㎡ / 地下16.3万㎡)
建筑长度 约400–460米
建筑高度 约45米
功能构成 会展中心 + 七座配套塔楼(酒店、写字楼、商业)
绿色认证 中国绿色建筑三星 & LEED铂金级
设计单位 包赞巴克事务所(2Portzamparc)
合作设计方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FR上海、Arup等
(补充说明)部分早期报道中提及总建筑面积约为77万㎡或近140万㎡,后者为包含一期在内的整体园区规模;当前以官方披露的78.5万㎡为准。
🎯 结论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不仅是包赞巴克在中国完成的最大单体建筑,更是一座集外交、会展、文化、商业于一体的复合型“国家会客厅”。其设计成功将东方哲学融入现代建筑语言,通过飞檐意向、群鸟幕墙与空中园林,展现了一种开放包容、文化自信的大国姿态。自2025年5月起已承接第29届世界燃气大会、法国独立艺术沙龙中国首展等高规格国际活动,标志着北京国际交往能力迈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