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阅读
  • 2回复

[猎奇]李旦为何正值壮年时,却将皇位让给了李隆基,李旦:吾对皇位无感[1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683
金币
309
道行
19523
原创
29413
奖券
18117
斑龄
201
道券
1055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936(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0-1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1:29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10-16) —

唐睿宗李旦是唐朝的第五位皇帝,他的父亲是唐高宗李治,母亲是历史上著名的女皇武则天。李旦的一生经历了两次登基,第一次是在公元684年到690年,第二次是710年到712年,总共在位8年。
在公元713年7月,51岁的李旦决定主动退位,将皇位传给了太子李隆基,自己退居百福殿,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那么,为什么当时正值壮年的李旦会选择放弃皇位呢?

其实,李旦之所以选择退位,并非因为年纪或健康问题,而是因为他对皇帝的位置并不感兴趣。李旦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四子,本不该成为皇帝,而且他个人并不热衷权力。他更喜欢读书写字,追求一种安静的文人生活。再者,李旦的两位哥哥李弘和李贤,都因皇位的争斗而遭遇惨败,给李旦心里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公元684年,武则天废掉了当时的皇帝李显,计划将李旦立为皇帝。虽然李旦心里不情愿,但在母亲的强硬逼迫下,他只能接受这一命运,成为了大唐的“傀儡皇帝”。他虽然坐上了龙椅,却无法参与实际的朝政,所有决定都由母亲武则天做主。李旦生活在母亲的控制下,失去了自由。

此时,唐朝的大臣李敬业因不满武则天称帝而起义,虽然最后失败,但这一事件引发了李氏皇族对武则天统治的不满,许多人开始联合反抗。李旦看到了这一切,内心极为恐惧,于是上表请求武则天称帝,并请求赐予母亲武姓,最终在690年,武则天顺利登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武则天登基后,根据李旦的请求,将他降为皇嗣,并改名“武轮”。李旦本以为自己将不再涉及任何皇权纷争,可以安享晚年,但事情却并非如此。虽然李旦失去了皇帝身份,但由于他仍是皇储,依然成为了武则天亲王的目标。为了争夺皇位,武则天的亲戚们开始暗中陷害李旦,企图将他从皇位继承人之位上除去。
在此期间,李旦遭遇了许多陷害和暗算,但幸运的是,一些忠诚的官员站出来为他辩护,才让他免于一死,保住了自己的皇嗣地位。然而,李旦在这段时间内开始对皇位产生了厌倦,并明确告诉母亲武则天,他不想再参与任何权力斗争。于是,武则天决定将李显复位为皇太子,李旦被封为“相王”。

公元705年,李显重登帝位后,决定将李旦封为皇太弟。然而,由于李旦始终对权力没有兴趣,他拒绝接受这一封号,最终被改封为安国相王。他原本以为自己的兄长李显能够稳定政权,自己可以远离政治斗争,然而命运再次作弄了他。
李显的妻子韦氏为了自己能够登上皇位,毒死了李显。此时,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联手起义,杀死了韦氏母女,并再次将李旦推上了皇位。然而,李旦并不愿意再度回到权力的漩涡,他将所有军政大权交给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让他们来管理国家。
但太平公主和母亲武则天一样,权力欲望极强,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太平公主多次向李旦提议废除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李旦虽然试图平息两者之间的冲突,但始终无法解决矛盾。公元712年,太平公主甚至在宫中散布谣言,声称天象异常,暗示皇位可能有灾难。李旦意识到这一切都是妹妹的计谋,终于决定再次退位,把皇位传给李隆基。

然而,太平公主并不甘心,她提出要废除李隆基的皇帝之位。李隆基无法忍受太平公主的挑衅,最终决定先下手为强,瓦解了太平公主的势力,并将她处死。李隆基自此掌握了大唐的军政大权,李旦则在百福殿安享晚年。
公元716年7月13日,唐睿宗李旦因病去世,享年55岁。李隆基追谥其为“大圣贞皇帝”,并将其葬于桥陵。李旦的这一生充满了波折,他虽是皇帝,却一直缺乏进取心,在历史上显得有些被忽视。

1条评分金币+13
wowoni 金币 +13 - 昨天 15:25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4621
金币
479786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095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36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1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21:55
唐睿宗李旦主动退位的核心原因解析

唐睿宗李旦在51岁正值壮年之时选择主动退位,将皇位传给太子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这一决策并非偶然,而是其人生经历、性格特质及复杂政治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史料分析,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对皇权的天然疏离与恐惧心理
李旦自幼目睹皇权斗争的残酷,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心理阴影。作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四子,他最初在继承顺序中并不靠前。两位兄长李弘、李贤的悲剧命运——前者暴卒(疑被武则天毒杀),后者被废为庶人并最终被迫自杀——让李旦对皇位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他本人更倾向于“谦恭好学,精通书法,对文字训诂颇有研究”的文人生活方式,而非权力角逐。

这种疏离感在其首次登基时表现得尤为明显。684年,武则天废黜中宗李显后,将22岁的李旦推上帝位。但此时的李旦仅是武则天的傀儡,“不得预闻政事,被软禁在皇宫中,甚至不能自由行动”。这种“有名无实”的皇帝生涯让他深刻体会到皇权背后的虚伪与危险。扬州徐敬业起兵反武、李唐宗室被大规模屠戮的血腥场景,更让他“诚惶诚恐”,最终在690年主动上表请求武则天称帝,并“乞赐武姓”,以求自保。这种对皇位的主动放弃,充分体现了他内心的恐惧与排斥。

二、两次登基均为被动接受,缺乏统治欲望
李旦的两次登基均非其本意,而是外部政治力量推动的结果:
1. 首次登基(684-690年):完全由武则天操控,是其政治过渡的工具。
2. 二次登基(710-712年):源于唐隆政变后韦后集团覆灭,儿子李隆基与妹妹太平公主拥立的结果。

二次登基后,李旦虽名义上掌握皇权,但实际将政务交由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处理。他本人“对皇帝之位并无太多兴趣”,且经历过武则天时期的权力倾轧后,“深知太平公主的政治才干根本无法驾驭皇帝之位”,对其野心早有警惕。当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矛盾激化,甚至散布“易太子”谣言时,李旦意识到自己已无法调和双方冲突。此时,“712年,李旦借星相学专家所说的彗星出现,为了除旧布新,再一次主动禅位”,这既是对政治现实的清醒判断,也是其“恬淡”性格的体现——他甘心做傀儡,更不愿卷入新的权力斗争。

三、政治智慧:“三让天下”的生存策略
李旦一生以“三让天下”著称,这不仅是性格使然,更是其高超政治智慧的体现:
1. 第一次让位(690年):将皇位让给武则天,避免了被武氏集团彻底清除的命运。
2. 第二次让位(705年间接):支持武则天复立中宗李显为太子,自己退居相王,远离核心权力圈。
3. 第三次让位(712年):将皇位传给李隆基,彻底摆脱政治漩涡。

这种“让位”行为,在当时复杂的环境下是最佳生存策略。他深知自己缺乏驾驭全局的能力,且对权力无欲无求。正如史料所言:“李旦之所以选择退位,根本原因在于他对皇帝的位子并没有太多的兴趣。” 他的两次主动禅位,“完美地显示了李旦庙号中‘睿’一字的恰如其分”,既保全了自身和家族的安全,也为儿子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铺平了道路。

四、健康状况与晚年心态的影响
尽管史料明确记载李旦退位时“精气神还比较十足”,但长期的政治压抑和精神紧张可能已对其身心造成影响。二次登基后,他面临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激烈争斗,“夹在儿子和妹妹两大政治势力之间,不能够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这种左右为难的处境让他身心俱疲。退位后,“每五天在太极殿接受群臣朝贺”,保留了太上皇的尊崇地位,得以在百福殿安享晚年,专注于书法和文字训诂等个人爱好,实现了从政治人物到文化学者的角色转变。

总结:一个“非典型”皇帝的理想归宿
唐睿宗李旦的一生充满波折,两次登基却均非主动追求。他的退位决策,本质上是他性格、经历与政治智慧的综合体现:
- 性格上:谦恭、恬淡、缺乏雄心,更适合学术研究而非帝王之业。
- 经历上:傀儡皇帝的经历和家族悲剧让他对皇权产生恐惧。
- 智慧上:通过“三让天下”规避风险,在复杂政治环境中全身而退。

最终,他的退位不仅成就了儿子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也让自己得以善终。716年7月13日,李旦病逝于长安百福殿,享年55岁,庙号睿宗。他的历史形象虽不如祖父太宗、儿子玄宗那般耀眼,但其“知进退、明得失”的处世哲学,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正如评价所示:“他甘心做傀儡……在武则天的阴影下培养出唐玄宗李隆基这样优秀的后代……最后安享晚年”,堪称一位“明智而幸运”的帝王。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昨天 15:25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4621
金币
479786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095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36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1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前天 21:58
唐睿宗李旦主动退位的核心原因解析

唐睿宗李旦在51岁正值壮年之时选择主动退位,将皇位传给太子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这一决策并非偶然,而是其人生经历、性格特质及复杂政治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史料分析,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对皇权的天然疏离与恐惧心理

李旦自幼目睹皇权斗争的残酷,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心理阴影。作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四子,他最初在继承顺序中并不靠前。两位兄长李弘、李贤的悲剧命运——前者暴卒(疑被武则天毒杀),后者被废为庶人并最终被迫自杀——让李旦对皇位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他本人更倾向于“谦恭好学,精通书法,对文字训诂颇有研究”的文人生活方式,而非权力角逐。

这种疏离感在其首次登基时表现得尤为明显。684年,武则天废黜中宗李显后,将22岁的李旦推上帝位。但此时的李旦仅是武则天的傀儡,“不得预闻政事,被软禁在皇宫中,甚至不能自由行动”。这种“有名无实”的皇帝生涯让他深刻体会到皇权背后的虚伪与危险。扬州徐敬业起兵反武、李唐宗室被大规模屠戮的血腥场景,更让他“诚惶诚恐”,最终在690年主动上表请求武则天称帝,并“乞赐武姓”,以求自保。这种对皇位的主动放弃,充分体现了他内心的恐惧与排斥。

二、两次登基均为被动接受,缺乏统治欲望

李旦的两次登基均非其本意,而是外部政治力量推动的结果:

1. 首次登基(684-690年):完全由武则天操控,是其政治过渡的工具。武则天选择李旦作为傀儡皇帝,因其性格“谦恭孝友”,易于控制。李旦在位期间,“真正掌权仅有两年”,其余时间均为母亲武则天的附庸。

2. 二次登基(710-712年):源于唐隆政变后韦后集团覆灭,儿子李隆基与妹妹太平公主拥立的结果。此次登基后,李旦虽名义上掌握皇权,但实际将政务交由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处理。他本人“对皇帝之位并无太多兴趣”,且经历过武则天时期的权力倾轧后,“深知太平公主的政治才干根本无法驾驭皇帝之位”,对其野心早有警惕。

当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矛盾激化,甚至散布“易太子”谣言时,李旦意识到自己已无法调和双方冲突。此时,“712年,李旦借星相学专家所说的彗星出现,为了除旧布新,再一次主动禅位”,这既是对政治现实的清醒判断,也是其“恬淡”性格的体现——他甘心做傀儡,更不愿卷入新的权力斗争。

三、政治智慧:“三让天下”的生存策略

李旦一生以“三让天下”著称,这不仅是性格使然,更是其高超政治智慧的体现:

1. 第一次让位(690年):将皇位让给武则天,避免了被武氏集团彻底清除的命运。面对武则天称帝的趋势,李旦主动上表请求赐姓“武”,并支持母亲改国号为周,成功保全了自身性命。

2. 第二次让位(705年间接):支持武则天复立中宗李显为太子,自己退居相王,远离核心权力圈。在狄仁杰等大臣劝说下,武则天决定还政于李氏,李旦主动让位于兄长李显,再次展现了其“安恬好让”的品格。

3. 第三次让位(712年):将皇位传给李隆基,彻底摆脱政治漩涡。此次禅位“完美地显示了李旦庙号中‘睿’一字的恰如其分”,既保全了自身和家族的安全,也为儿子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铺平了道路。

这种“让位”行为,在当时复杂的环境下是最佳生存策略。他深知自己缺乏驾驭全局的能力,且对权力无欲无求。正如史料所言:“李旦之所以选择退位,根本原因在于他对皇帝的位子并没有太多的兴趣。”

四、健康状况与晚年心态的影响

尽管史料明确记载李旦退位时“精气神还比较十足”,但长期的政治压抑和精神紧张可能已对其身心造成影响。二次登基后,他面临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激烈争斗,“夹在儿子和妹妹两大政治势力之间,不能够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这种左右为难的处境让他身心俱疲。退位后,“每五天在太极殿接受群臣朝贺”,保留了太上皇的尊崇地位,得以在百福殿安享晚年,专注于书法和文字训诂等个人爱好,实现了从政治人物到文化学者的角色转变。

总结:一个“非典型”皇帝的理想归宿

唐睿宗李旦的一生充满波折,两次登基却均非主动追求。他的退位决策,本质上是他性格、经历与政治智慧的综合体现:

- 性格上:谦恭、恬淡、缺乏雄心,更适合学术研究而非帝王之业。
- 经历上:傀儡皇帝的经历和家族悲剧让他对皇权产生恐惧。
- 智慧上:通过“三让天下”规避风险,在复杂政治环境中全身而退。

最终,他的退位不仅成就了儿子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也让自己得以善终。716年7月13日,李旦病逝于长安百福殿,享年55岁,庙号睿宗。他的历史形象虽不如祖父太宗、儿子玄宗那般耀眼,但其“知进退、明得失”的处世哲学,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正如评价所示:“他甘心做傀儡……在武则天的阴影下培养出唐玄宗李隆基这样优秀的后代……最后安享晚年”,堪称一位“明智而幸运”的帝王。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