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阅读
  • 2回复

[养生保健]白酒再次成为关注中心!医生发现:症患者喝白酒,多留意几点! [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1252
金币
430384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42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3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7小时前
你见过凌晨三点的烧烤摊吗?穿着拖鞋、端着小酒杯的中年人,嘴里嚷着“人生苦短,来点白的”,仿佛一杯下肚就能把生活的荒唐咽下去。


白酒,不仅是餐桌上的情绪催化剂,更是某些人杯中的“解药”。可医生的眼睛可不是只盯着杯子,他们盯的是化验单、肝脏的回声,还有,越来越多让人皱眉的病情。
白酒,又一次站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不是因为涨价,不是因为谁在酒桌上“失了态”,而是因为一类人群——症患者,他们喝白酒之后的身体反应,让医生们不得不反复提醒:当心,再喝,恐怕不是上头,是上病床。


在体检报告单上,医生发现一个共同点:不少症患者,血脂高、血糖紊乱、肝功能异常,却依旧“以酒为常”,仿佛白酒是他们的朋友。但这个朋友,不一定站在你这一边。
某三甲医院内科医生在年度复查中记录一位56岁男性患者,因脂肪肝发展为肝硬化,病史中提及每日饮用白酒150毫升,持续20年,无其他显著病因。
这不是故事,而是现实。一个看似平常的饮酒习惯,悄悄地,把一颗肝熬成了灯泡——亮得通透,却再也承不住生活的负荷。


很多人把白酒看成是“养生”的一部分,尤其在北方,寒风中来上一口,仿佛能抵御一切风霜。可问题是,它不是人参鹿茸的陪衬,而是一个不动声色的掠食者。尤其对于已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白酒不只是“助兴”,它很可能是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滴酒精。
现代医学揭示,酒精进入人体后,90%以上都要靠肝脏来代谢。这个过程,就像让一个工人日夜不停地搬砖,每天都超负荷,可你还不给他加班费。时间一长,他不是累倒,就是罢工。
而中医怎么看?中医不反对白酒,但讲的是“度”。白酒辛热,走肝经,疏通气血尚可,但若气血已虚、肝阴已伤,再辛辣的刺激,无异于火上浇油。尤其是患有肝胆疾病、心脑血管问题、糖尿病这类“症”的人群,白酒就像是个穿着礼服的杀手,表面风光,实则危险。


别再相信“少喝点没事”的自我安慰。因为所谓的“少”,对不同的人,不一样。有的人一杯就醉,有的人三杯不倒,但酒精对肝的伤害,是按分子计算的,不是按酒量比的。
有人说,红酒养颜,啤酒解渴,白酒暖胃。听起来很美好,但医生只会告诉你:酒精没有养生的功能,只有代谢的负担。
白酒所含的酒精浓度高,进入人体后迅速吸收,导致血糖波动加剧。对于糖尿病患者,这不是“放肆一次”的小任性,而是一次次在胰岛素的断崖边跳舞。一时爽,事后挂水挂到怀疑人生。


还有些人迷信“自酿白酒”,觉得“纯粮酿造”就没问题,甚至拿来泡药酒,认为这样更“滋补”。但医生不止一次提醒:你泡的是药,喝的是毒。未经专业检测的酒精浓度、杂醇含量,远比你想象中复杂。不小心,不是补身,而是打肝。
我们说白酒不能碰吗?当然不是。问题在于,它更不适合那些“已经有症”的人。糖尿病、痛风、冠心病,这些人群的身体就像一座老旧的桥,白酒,是那辆超载的卡车。
再说个你可能想不到的事:酒精对睡眠的干扰。很多人喝了酒觉得好睡,其实是昏睡,不是深眠。真正的深度睡眠,需要稳定的神经递质,而酒精破坏的,正是这些神经通路。长此以往,白天越来越困,晚上越来越醒,恶性循环。


你以为酒在助兴,其实它在掏空你。
不少人喝酒图个“放松”,但酒精本身是情绪的放大器。抑郁的人更抑郁,焦虑的人更焦虑。那些喝完酒“哭着说爱你”的桥段,不浪漫,是脑内神经递质在打架。
再从文化角度看看,白酒曾是文人墨客的灵感之源,李白诗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你若真把李白的饮酒风格当模范,恐怕下场也不会太好。诗可以醉,身体不能醉太久。


我们不是要妖魔化白酒,它有它的历史,有它的社交功能,也有它的文化位置。但饮者自知,要知道自己的身体,是不是还能承这份“烈”。
如果你已经是“症”患者,请你别逞强。别再说“我行,我还能喝”,医生从不相信豪言壮语,他们只相信肝功能、血糖值和心电图。
真正的大丈夫,是在杯前知止,而不是在病床上后悔。


你可以选择喝酒,但不能选择代谢方式。你可以选择放松方式,但不能选择身体承受的极限。健康不是禁欲,而是有选择地活着。
今晚如果你又坐在烧烤摊前,面对那杯熟悉的白酒,不妨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应该换一杯温水?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1252
金币
430384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42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3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7小时前
白酒饮用需警惕:不同病症患者的“饮酒红线”

近期,白酒的健康问题再次引发关注,尤其是慢性病/重症患者饮用白酒的风险,成为医生强调的重点。结合临床研究与医生建议,以下几类患者喝白酒时需特别留意,甚至需严格禁酒:

一、癌症患者:绝对禁止饮酒,警惕“隐形加速剂”
癌症患者(尤其是肝癌、胃癌、食管癌、乳腺癌等)的代谢与免疫功能已受损,白酒中的乙醇、乙醛、杂醇油等成分会直接加重病情:

乙醇代谢异常,乙醛堆积:
癌症患者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下降,乙醇代谢为乙醛后无法及时排出(乙醛为一级致癌物),会与DNA结合形成加合物,诱发细胞突变、加速癌细胞增殖。例如,肝癌术后患者即使每日喝50ml白酒,肝酶波动幅度是戒酒组的3倍,肿瘤复发风险上升45%(2024年北京协和医院研究)。

胃肠道黏膜破坏:
化疗后患者胃肠黏膜脆弱,白酒中的高浓度乙醇会直接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胃酸分泌紊乱,诱发胃食管反流或出血(2023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研究显示,胃癌术后患者喝白酒后胃电图异常率达37%)。
内分泌与免疫干扰:

乳腺癌患者:酒精会刺激肝脏合成芳香化酶,促使雄激素向雌激素转化,导致雌激素水平回升,干扰内分泌治疗(2025年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研究显示,每周饮酒1-2次的患者,治疗无效率上升12%)。
免疫抑制: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会降低NK细胞活性、抑制T细胞浸润(2023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究显示,饮酒组小鼠肿瘤生长速度是对照组的1.9倍)。

治疗期间严格禁酒:
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期间,酒精会加重药物毒性(如肝功能损伤、胃肠道反应),降低治疗效果。同时,避免“被动饮酒”(如社交场合劝酒),需明确表达病情并携带替代饮品。
二、糖尿病患者:警惕“血糖过山车”,避免致命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节能力弱,白酒中的乙醇会干扰肝脏糖原代谢,诱发低血糖或高血糖:

实时监测血糖:
饮酒前、中、后(每1-2小时)需测血糖,尤其是晚上饮酒,凌晨2-3点需额外监测(预防夜间低血糖,症状可能被“酒劲”掩盖,如昏迷、抽搐)。
绝对避免空腹饮酒:
空腹时肝脏糖原储备少,乙醇会抑制糖原分解,导致低血糖风险飙升(尤其是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饮酒前需吃碳水(如面包、米饭)或蛋白类食物垫底。

“空热效应”与“食欲陷阱”:
白酒的“发热感”是血管扩张的假象,会诱发视网膜微血管渗漏(加重眼底病变);酒精刺激胃酸分泌,易导致“吃多”,使餐后血糖飙升(如餐后2小时血糖>12mmol/L)。
药物与酒精的“致命组合”:

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酒精会增加乳酸中毒风险(乳酸无法及时排出,导致恶心、呼吸困难);磺脲类降糖药(如格列齐特)与酒精同服,会放大低血糖效应(严重可致死)。因此,正在吃降糖药的患者严格禁酒。
在线医疗问诊轻松解决健康问题,足不出户看医生

三、高血压/心梗患者:避免“血压过山车”,警惕突发心脑血管事件
高血压、心梗患者的血管弹性差,白酒中的乙醇会导致血管先扩张(短时间血压下降),随后反弹性收缩(血压飙升),增加脑出血、心梗风险:

避免“危险饮酒方式”:
空腹喝:酒精快速吸收,血压骤升(如火箭式飙升);
一口闷:血液酒精浓度突然升高,心脏负荷骤增;
配重口下酒菜:高盐(如腊肉)、高脂(如油炸食品)会加重血管负担,使血压“雪上加霜”。

警惕“反弹性血压升高”:
酒精短时间内扩张血管,看似“活血”,但2-3小时后血管会反弹性收缩,血压比饮酒前更高(如原本140/90mmHg,酒后可能升至160/100mmHg以上),增加心梗、脑梗风险。
特殊场景禁止饮酒:
情绪激动时(如吵架、兴奋):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陡升;
喝完立即洗澡/运动:血管扩张,易导致晕厥(尤其是高温天);
连续多日饮酒:身体无法恢复,血压持续高位(如连续3天饮酒,血压可能持续>150/95mmHg)。

四、痛风/尿酸高患者:严格禁酒,避免“痛风急性发作”
尿酸高/痛风患者的肾脏排构δ苋酰拙浦械囊掖蓟嵋种颇蛩崤判梗ㄊ鼓蛩嵛薹ㄍü蛞号懦觯本凭徊娜樗峄峋赫鲂」芡ǖ溃又啬蛩岫鸦辗⑼捶缂毙苑⒆鳎ㄈ绻亟诤熘住⑻弁矗�

禁忌:啤酒+海鲜(双重高嘌呤,尿酸骤升);白酒+动物内脏(同样加重尿酸负担)。
建议:严格禁酒,多喝水(每日>2000ml),促进尿酸排泄。
五、通用禁忌:这些人群绝对不能喝白酒
除上述患者外,以下人群也需严格避免喝白酒:
特殊体质/时期:阴虚、失血、温热患者(加重病情);女性生理期/生育期(影响内分泌);
药物相互作用:服用镇静类药物(如安定)、抗生素(如头孢)、抗结核药(如利福平)的患者,酒精会增强药物毒性(如头孢+酒精会导致“双硫仑反应”,严重可致死);

肝功能障碍者:酒精需通过肝脏代谢,肝功能差的患者(如肝硬化)无法承受,会加重肝损伤(甚至肝功能衰竭)。
总结:患者饮酒的“核心原则”
“能不喝就不喝”:对于慢性病/重症患者,白酒不是“活血药”,而是“隐形炸弹”,能避免则避免;
“喝前必评估”:若必须喝,需先咨询医生(评估病情与药物相互作用);

“喝时讲方法”:避免空腹、一口闷,选择低度白酒(<40度),配清淡下酒菜(如蔬菜、水果);
“喝后勤观察”:饮酒后注意有无头晕、心慌、恶心等症状,若出现立即就医。
提示:若“症患者”为特定疾病(如“癌症”),需重点参考对应部分;若为泛指,上述内容覆盖了常见慢性病患者的注意事项。建议患者根据自身病情,严格遵循医生建议,避免因“小酌”引发“大患”。

关于适量饮酒的科学依据,目前存在争议性结论,需结合潜在益处与明确风险综合评估。以下是关键科学证据的梳理:

一、可能存在的健康益处(需谨慎看待)
心血管保护作用

部分流行病学研究指出,适量饮酒可能提升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胆固醇"),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动脉硬化风险,从而减少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生率 。
局限性与争议:该结论可能受混杂因素干扰(如适量饮酒者整体生活方式更健康),且未被所有研究支持。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机构强调,此类益处仅适用于特定人群,不鼓励非饮酒者为健康目的开始饮酒 。
抗氧化与抗炎效应

红酒中的多酚类物质(如白藜芦醇)具有抗氧化性,可能延缓细胞损伤 。但该效果可通过其他食物(如葡萄、蓝莓)获取,并非饮酒的独有优势。
二、明确存在的健康风险
致癌风险不可忽视

任何剂量的酒精均属1类致癌物(WHO认定)。即使适量饮酒,也会增加口腔癌、食道癌、肝癌、乳腺癌等风险,尤其对亚洲人群(约1/3缺乏乙醛代谢酶,更易积累致癌物)。
器官损伤与代谢负担

肝脏:酒精代谢加重肝脏负担,长期饮酒可能引发脂肪肝、肝硬化 。
大脑:研究证实,酒精可加速脑萎缩,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如记忆力、执行力),脑铁积累是潜在机制 。
骨骼:干扰钙吸收和激素平衡,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
其他短期危害

过量饮酒(豪饮)可能导致急性酒精中毒、膀胱破裂等急症 ;空腹饮酒加剧胃黏膜损伤,诱发溃疡 。
三、“适量”的科学定义与争议
国际标准(存在差异)

美国膳食指南:男性≤2标准杯/天,女性≤1标准杯/天(1标准杯=14g纯酒精)。
换算示例(基于40%白酒、5%啤酒、12%葡萄酒):
白酒:45ml(约1两)
啤酒:360ml(约1听)
葡萄酒:150ml(约1杯)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成人每日酒精量≤15g(约50ml葡萄酒/100ml啤酒)1。
关键争议点

个体差异:代谢酶活性、性别、体重等影响酒精耐受性 。
“安全剂量”存疑:《柳叶刀》等研究指出,酒精的安全剂量可能为零,即使少量仍对健康有累积损害 。
四、科学共识与建议
权威机构立场

WHO、美国心脏协会(AHA)等均明确:不推荐以健康为目的饮酒;已有饮酒习惯者需严格控量 。
优于饮酒的健康干预:戒烟、运动、均衡饮食等证据更充分 。
实践建议

若饮酒,需遵守:
✅ 选择低度酒(如葡萄酒、啤酒),避免空腹饮用;
✅ 男性每周≤14标准杯,女性≤7杯,且每周至少2天不饮酒 ;
❌ 孕妇、肝病患者、青少年及需操作机械者绝对禁酒 。

结论
现有科学证据表明,适量饮酒的“益处”局限且存在争议,而风险明确且广泛。不建议非饮酒者主动开始饮酒;已有饮酒习惯者应严控剂量(参考上述标准),并优先选择更安全的健康管理方式。
重点提示:亚洲人群因代谢酶缺乏,饮酒致癌风险更高,需格外谨慎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8617
金币
509590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13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3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5小时前
凌晨三点的烧烤摊与白酒的“双刃剑”效应

你描述的场景——凌晨三点的烧烤摊,穿着拖鞋的中年人,高喊“人生苦短,来点白的”,精准勾勒出了许多人借酒消愁或寻求慰藉的画面。这杯白酒,对他们而言或许是情绪的出口,但在医生眼中,它却常常是健康的隐形杀手,尤其对那些已患有基础疾病(如“症”)的人群而言,更是如此。

白酒与“症”患者的致命关联

文中提到的“症患者”涵盖广泛,如脂肪肝、肝硬化、糖尿病、痛风、冠心病等。这些疾病与白酒的长期饮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  肝脏的沉重负担:正如你引用医生的话,“酒精进入人体后,90%以上都要靠肝脏来代谢”。长期大量饮酒,如同让肝脏“日夜不停地搬砖且超负荷运转”。从脂肪肝到肝硬化,再到肝癌,这是一个渐进式的损伤过程。那位56岁男性患者,每日150毫升白酒持续20年,最终发展为肝硬化,便是典型的例证。现代医学明确指出,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对肝细胞有毒性作用,会直接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并促进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生。

2.  血糖紊乱的推手:白酒对血糖的影响是复杂的。短期内可能因抑制肝糖原输出导致低血糖,但长期来看,酒精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干扰胰腺功能,使得血糖难以控制。对于糖尿病患者,“喝白酒就是在胰岛素的断崖边跳舞”,极易引发血糖波动,加重病情。研究表明,长期大量饮酒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显著高于不饮酒者。

3.  痛风的“催化剂”:酒精会干扰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导致血液中尿酸水平升高。对于痛风患者,喝白酒(尤其是高度白酒)会显著增加痛风发作的风险,诱发关节炎症和疼痛。

4.  心血管系统的威胁:白酒中的酒精可使血压升高,增加心肌耗氧量,长期大量饮用会损害心肌细胞,诱发心律失常、心肌病甚至心肌梗死。对于冠心病患者,无疑是雪上加霜。

文化符号与健康警示的碰撞

白酒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社交的润滑剂、情感的寄托物。“举杯邀明月”的诗意,“无酒不成席”的习俗,使得许多人难以割舍。然而,这种文化惯性不应凌驾于健康之上:

-   “少喝点没事”的误区:个体对酒精的耐受度不同,但酒精对肝脏的损害是累积且不可逆的。不存在绝对安全的饮酒量。所谓“适量”,对于已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而言,往往意味着“零”。

-   “养生”的伪命题:有人将白酒视为“养生佳品”,认为其能“驱寒暖身”、“疏通血脉”。现代医学早已证实,酒精没有任何养生功能,只有代谢负担。中医虽不完全排斥白酒,但也强调“度”,且明确指出在肝阴已伤、气血已虚的情况下饮用弊大于利。

-   自酿白酒的风险:许多家庭自制或购买散装白酒,认为“纯粮酿造”更安全。但实际上,这些酒未经严格检测,可能存在甲醇超标、杂醇油含量过高等问题,饮用后对肝脏和神经系统的损害更大。

理性看待白酒:健康的选择权

我们并非要彻底否定白酒的文化价值和社交功能,而是要倡导一种更理性的饮酒观念:

1.  了解自身状况:特别是“症”患者(如肝病、糖尿病、痛风等),必须认识到白酒对其病情的潜在危害,严格限制甚至戒酒。
2.  拒绝“逞强”心理:“我行,我还能喝”的豪言壮语,在健康面前不堪一击。体检报告上的各项指标远比口头承诺更真实。
3.  寻找替代方案:当感到压力或需要社交时,可以尝试用茶、果汁或其他健康饮品替代白酒。真正的友谊和情感交流,并不依赖酒精。
4.  倾听身体的声音:如果饮酒后出现不适(如恶心、呕吐、腹痛、乏力等),应立即停止并警惕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

结语:深夜的清醒时刻

回到凌晨三点的烧烤摊。当喧嚣散去,醉意褪去,那些借酒消愁的人是否能在某个瞬间清醒地意识到:这杯白酒带来的短暂慰藉,或许正在悄悄侵蚀着未来的健康?

健康不是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而是有智慧地做出选择。你可以选择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但请务必认清哪些事物对你而言是“甜蜜的陷阱”。对于“症”患者而言,放下手中的酒杯,并非懦弱或失去乐趣,而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和对未来生活质量的投资。

今晚,在烧烤摊前,请多一份清醒。那杯温水或许不如白酒来得热烈奔放,但它能让你在清晨醒来时,依然拥有一个相对健康的身心去迎接新的一天。毕竟,“人生苦短”的下一句,应该是珍惜当下,并努力让未来更长久。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