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祖康熙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他不仅被誉为一代明君,也是历史上少数几位拥有巨大成就的千古一帝。作为帝王家族的子孙,许多人一出生便注定会享有荣华富贵,但他们更看重的是权力与地位。为了争夺皇位,兄弟之间甚至可能反目成仇,不惜下狠手。

然而,康熙帝与自己的哥哥关系却非常亲密,两人并未因为皇位之争而互相敌视。康熙的这位哥哥,福全,正是顺治帝的第二个儿子。顺治帝的长子出生不久便因天花去世,因此福全从小便被视为长子,并且得到了顺治帝的特殊宠爱。

顺治帝的儿子们都是极为优秀的,文武双全,顺治帝非常喜爱他的小儿子福全和三儿子玄烨。顺治帝不仅经常检查他们的功课,还亲自带着他们练习骑射。福全与康熙一同长大,兄弟二人感情深厚,经常在一起玩耍。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

尽管顺治帝非常疼爱这两个儿子,但他深知,未来的帝位只能由其中一人继承。于是,他开始仔细观察他们,想要选择一个最适合继承大清帝国的继承人。

有一次,顺治帝去训练场查看皇子们的骑射表现,他突然问福全,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年纪尚小的福全并未意识到顺治帝的深意,他随口回答说自己想做一个王爷,觉得王爷的生活很好。顺治帝感到非常诧异,福全竟然不愿意继承皇位。于是,顺治帝又把这个问题问了康熙。年幼的康熙则答得异常坚定,他告诉顺治帝,自己想像他一样,登上皇位,做一名皇帝。没想到,最终这两个儿子的愿望竟然都实现了。

顺治帝去世后,康熙继承了帝位,成为大清的皇帝,而福全则被封为王爷。
康熙登基后,立刻封福全为亲王,并允许他参与朝政。虽然康熙是皇帝,但他一直把福全当做自己最亲的兄长,许多重大决策他也会与福全商量。福全虽然是兄长,但始终恪守君臣之礼,尽心辅佐康熙,始终把国家和康熙的利益放在首位。

康熙亲政后,大清朝廷并不平稳。虽然有孝庄太后的支持,但朝中仍然有许多人不服,尤其是当时权倾一时的大臣鳌拜。鳌拜自大、目中无人,康熙在他面前几乎没有立足之地,鳌拜甚至不把年轻的康熙放在眼里。此时,福全与康熙密谋,计划铲除鳌拜,以稳固康熙的皇位。经过周密部署,最终康熙成功捉拿了鳌拜,福全在其中给予了极大帮助。两兄弟齐心协力,终于解决了这一危机。

康熙无疑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多次亲征,平定了多次叛乱,为大清的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福全始终在康熙身旁,参与了许多战役,屡次立下赫赫战功,特别是在平定葛尔丹的战役中,福全表现得尤为出色,将敌军彻底击退。

然而,在一次战役中,发生了意外。葛尔丹在兵败后递交了降书,但实际却是伪装投降,准备再次发动进攻。康熙的长子急功近利,带领兵马孤军深入追击,结果陷入敌军的伏击中,导致了大败。为了保全长子,福全只能下令撤退。虽然这场战役本可获胜,但因为撤军导致了失败。康熙得知消息后非常震怒,朝臣纷纷要求严惩福全,认为他不应该擅自撤军,轻视了皇命。

然而,康熙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发现长子才是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康熙虽然愤怒,但又不忍治罪自己的亲生儿子。他在面临这两难抉择时,福全主动上奏,表示自己愿意全权承担此次责任。他恳请康熙不要顾及他,让他为大局做出牺牲。康熙非常感动,决定免去福全的议政王职务,并将他从朝政中彻底解职。这一切,才算得以平息。

多年后,康熙再次亲自出征,决定彻底解决葛尔丹的问题。尽管福全早已不再参与朝政,但他依旧坚持请求康熙让自己随行出征。最终,康熙答应了他的请求。两兄弟并肩作战,经过多日激烈的战斗,最终彻底击败了葛尔丹,取得了胜利。福全一直远离朝堂,过着王爷的生活,像小时候所说的那样,他觉得做个王爷就很好。这次出征,他不仅是为了帮助康熙平定心腹之患,也弥补自己当年未能继续参政的遗憾。
凯旋归来后,福全继续过着王爷的日子,康熙也时常到福全府中探望他,两人像小时候那样一起喝酒畅谈,关系依旧亲密如昔。康熙十分珍惜与福全相聚的时光。

不幸的是,福全后来染上了重病,康熙极为担心,他命令宫中所有的太医全力治疗福全。然而,即便是最优秀的医生也无法治愈他的病痛。康熙常常去看望福全,看到兄长被病痛折磨,内心无比痛苦。福全在临终前,特地叮嘱康熙,要注意身体,保重自己,并且表达了能够见到康熙一面的心愿已了。福全在康熙的告别后,安然离世。康熙深感悲痛,失去了他一生最亲的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