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半导体风波新进展:中荷双方争议升级与产业链冲击 
 
事件核心:荷兰停供晶圆与中方强烈反驳 
 
2025年11月2日,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安世中国)发布公告,直指荷兰安世半导体单方面停止向东莞封装测试工厂(ATGD)供应晶圆的行为,并严厉驳斥荷兰方面关于“付款违约”的指控。这一动作标志着中荷围绕安世半导体控制权的争端进一步白热化。 
 
荷兰停供的理由与中方的反驳 
- 荷兰安世的主张:临时首席执行官斯特凡·提尔格于10月29日签署文件,称自10月26日起停供晶圆,理由是“当地管理层未能履行其付款义务”。这被解读为荷兰方面试图通过切断供应链来施压中国管理层。
- 安世中国的反击:公告明确指出,荷方指控“完全是无中生有,恶意抹黑”。安世中国强调自身不存在违约行为,反而指出荷兰安世半导体目前欠付ATGD的货款高达10亿元人民币。这一“反戈一击”揭示了双方在财务往来上的深层矛盾。 
 
事件背景:荷兰强制接管与中方反制
 
荷兰政府的“治理缺失”借口
今年9月,荷兰政府以所谓“治理缺失”为由,依据《物资供应法》(冷战时期立法),从中企闻泰科技手中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荷兰经济事务部声称此举是为保障欧洲经济安全及关键技术知识的连续性,但被广泛视为地缘政治驱动的干预。 
 
中国的对等反制措施
作为回应,中国商务部于10月4日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禁止其在中国制造的特定成品和组件出口。这一举措直击安世半导体的产能命脉——其全球约70%的封装测试产能位于东莞工厂。正如给定知识[11]所述,“你控制了我的欧洲总部和技术,那我就控制住你离不开的中国产能”,形成精准的相互制约。 
 
当前影响:供应链撕裂与全球汽车产业警报
 
东莞工厂的运营困境 
- 生产调整:东莞工厂已限制出货,并计划实施“上四休三”工作制,生产节奏显著放缓。仓库入库量远大于出库量,半成品堆积,但关键原材料(如晶圆)短缺问题凸显,预计现有库存仅能维持至12月底(给定知识[5][7])。 
- 客户焦虑:贸易商跨省蹲守求货,分销商库存告急,产品面临缺货与涨价压力。法雷奥等汽车零部件巨头已找到95%所需芯片的替代品,显示出市场对安世供应链稳定性的信心快速流失(给定知识[4])。
 
全球汽车产业的连锁反应 
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安世半导体生产的芯片虽为基础器件,但在汽车电子系统中被大量应用。其僵局已促使欧美日汽车制造商发出警告,芯片短缺可能导致生产中断。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曾表示,安世芯片库存仅能支撑数周,新供应商认证缓慢,欧洲面临“断芯”风险(给定知识[5][11])。
 
安世中国的应对策略:库存保障与长期预案 
 
面对荷兰停供,安世中国采取了双轨应对:
1. 短期库存支撑:公告称已建立充足的成品与在制品库存,可稳定满足客户至年底乃至更长时间的需求,确保供应链安全可靠。
2. 长期产能验证:积极启动多套预案,加紧验证新的晶圆产能。目标是在短期内完成验证,并自明年起无缝衔接满足所有客户需求,展现出对自主供应能力的信心。 
 
地缘政治下的企业命运:全球化退潮的缩影 
 
安世半导体的困局深刻反映了当前全球化退潮背景下,科技产业成为地缘政治博弈前沿的现实。荷兰政府的干预打破了正常的商业秩序,《联合早报》评价其将经济安全置于自由市场原则之上,可能引发他国效仿。而中国商务部的反制则体现了对等维护本国企业权益的决心。
 
荷兰拉德堡德大学教授哈姆-扬·德克鲁伊弗曾尖锐批评荷兰政府行为,称其将荷兰置于法治与贸易的尴尬境地,并建议撤回命令、向中方道歉(给定知识[4])。这一事件也暴露了中资企业在海外并购后面临的“买得来公司、守不住技术”的困境,股权比例正成为技术遏制的精确打击坐标。 
 
未来展望:僵局何时化解?
 
目前双方均无明显退让迹象: 
- 荷兰法院冻结令有效期长达一年,中国出口管制亦无明确终止日期。
- 闻泰科技已启动法律与外交途径,寻求撤销荷兰政府指令,并强调将维护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开放合作。
- 安世中国正加速国内供应链拉通,探索国产替代路径,但车规级芯片认证周期长,短期内难以完全替代。 
 
这场博弈不仅是企业间的控制权争夺,更是中欧在科技领域信任与合作的重大考验。正如多家外媒所言,“技术冷战没有赢家”,唯有通过对话协商重建互信,才能避免全球产业链遭受更大损失。随着事件持续发酵,其对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及地缘政治关系的影响将持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