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阅读
  • 2回复

[奇观]山西琉璃之乡王炸!城隍庙七踩三昂殿,比故宫还惊艳 [1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2676
金币
444014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1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64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7:53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11-07) —
五一假期,我开启了一场自驾刷保之旅,目的地是河北保定附近。不过,途径山西介休时,我怎么也按捺不住对琉璃之乡那些精品国保单位的向往,决定先在介休停留。第一站,便是介休城隍庙。回想起上次匆匆路过,它大门紧闭,无缘得见真容,这次我满怀期待,脚步都比平日轻快了几分。




介休城隍庙位于介休市北关街道东大街275号,占地面积3415平方米,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庙碑记载,它创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此后,明弘治八年(1498年) 、明嘉靖四十五年(1556年)至隆庆四年(1570年) ,以及清雍正二年(1742年)、嘉庆十九年(1814年)都进行过修复与修葺。这座古老的庙宇,承载着几百年来的风雨变迁,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伫立,等待着有缘人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当我站在城隍庙前,它坐北朝南的布局一目了然。影壁、山门、仪门、戏台、献殿、正殿、后寝殿沿着中轴线依次排开,一进院两侧的东西影壁、东西配房与正面的戏台相互映衬,戏台两侧的钟鼓楼、东西耳房增添了几分庄重。二进院的献殿和大殿庄严肃穆,东西耳殿、东西配殿排列有序。三进院的寝殿则多了些宁静,两侧的东西耳殿、东西厢房像是在守护着这份静谧。整个建筑群布局规整,层次分明,让人不禁感叹古人对建筑美学的深刻理解。






最吸引我目光的,当属那座建于高1.35米砖砌台基上的戏台。它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卷棚硬山顶,黄、绿、蓝琉璃脊刹、吻兽和琉璃瓦方心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前台明、次间出歇山顶抱厦一间,斗拱三踩单昂,仿佛是在向人们展示着古代建筑技艺的精妙。后台明间出卷棚歇山顶抱厦一间,额枋下施木雕花卉雀替,精致的木雕栩栩如生,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想象着曾经这里戏曲声声,台上的演员粉墨登场,唱念做打,台下观众喝彩连连,热闹非凡,如今虽已时过境迁,但那份热闹的气息似乎还在空气中弥漫。






正殿作为明代遗构,更是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四面出廊,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脊饰尽显尊贵。上檐斗栱为七踩三昂,下檐为五踩双昂,用材丰硕,工艺精湛。站在正殿面前,仰头望去,斗拱层层叠叠,像是在诉说着明代建筑的辉煌。走进正殿,殿内的氛围庄严肃穆,让人不自觉地放轻脚步,仿佛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






介休作为“琉璃之乡”,城隍庙的琉璃构件自然是一大亮点。无论是戏台、正殿,还是其他建筑,屋顶上精美的琉璃构件随处可见。正脊采用琉璃花脊,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卉、龙纹等图案,两端的螭吻造型富丽堂皇,由三条龙组成,一条张大口吞屋脊,一条向外注视远方,一条高高在上,气势磅礴。屋檐四角的跑兽工艺精湛,形态逼真,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庙宇。每一块琉璃构件,都是古代工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它们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色彩鲜艳,光彩夺目。




在城隍庙内漫步,我不仅欣赏到了古建筑的美,还感受到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这座庙宇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活着的史书,它见证了介休的兴衰变迁,承载着当地百姓的信仰与情感。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在向人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离开介休城隍庙时,我的心中满是感慨。这次终于得以进入,亲眼目睹它的风采,实在是幸运。它没有辜负我对它的期待,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琉璃工艺,都让我大开眼界。介休城隍庙就像是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等待着更多的人去发现、去欣赏。我想,这就是古建筑的魅力所在,它们跨越时空,与我们对话,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
1条评分金币+18
huozm32831 金币 +18 - 前天 17:58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2676
金币
444014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1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64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0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07:55
山西介休作为“琉璃艺术之乡”,其城隍庙的七踩三昂斗拱建筑堪称古建史上的巅峰之作,其技艺之精、色彩之绝,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故宫的庄严风格,展现民间匠心的灵动与大胆:

🌟 一、斗拱之冠:七踩三昂的极致工艺
结构奇观:介休城隍庙主殿采用七踩三昂斗拱(即斗拱出跳七层、昂嘴三层),层叠如繁花簇拥,力学与美学兼备。这种高等级形制多见于皇家建筑,却在此处以更繁复的细节呈现,檐角飞翘如鹏展翅,凌厉而不失飘逸。
匠心独运:斗拱间穿插云纹、瑞兽雕饰,与故宫的规整风格不同,介休匠人融入了晋商文化的精雕细琢,每一组构件皆可独立成艺。
🎨 二、琉璃盛宴:超越皇家的色彩美学
孔雀蓝釉:大面积运用孔雀蓝、翡翠绿琉璃,釉色如宝石凝光。这种冷色调在故宫黄瓦红墙的暖色系中罕见,营造出神秘深邃的视觉冲。
立体叙事:屋脊饰以琉璃仙人、武将、蟠龙、獬豸(网红“社恐神兽”),动态感极强。故宫脊兽以象征等级为主,而此处琉璃群像宛如一场“屋顶戏曲”,鲜活欲动。
⚖️ 三、形制之悖:民间匠人的“僭越”智慧
打破礼制束缚:按明清规制,城隍庙应用绿瓦,但介休城隍庙局部采用黄色琉璃瓦,暗合“半皇家”气度。其殿宇高度与开间比例甚至逼近太庙享殿(比故宫太和殿高2米2),堪称礼制与艺术的巧妙平衡。
细节隐喻:悬鱼、博风板上镶嵌琉璃浮雕“四狮抬瓶”(谐音“世世太平”),将祈福符号化为建筑语言,故宫亦少见此般巧思。
✨ 四、何以“惊艳”?——与故宫的对比视角
对比维度    介休城隍庙    故宫建筑
色彩    孔雀蓝+翡翠绿+鎏金,冷艳绚丽    黄瓦红墙,庄重统一
脊饰风格    动态叙事群像,民俗趣味浓郁    程式化脊兽,象征等级威严
斗拱工艺    七踩三昂,繁复如花簇    五踩以下为主,强调结构稳定
文化基因    晋商财力+民间信仰的极致表达    皇权礼制的物质载体
💎 小结:
介休城隍庙是琉璃技法的百科全书与斗拱艺术的活化石,其惊艳在于挣脱了宫廷建筑的范式,以炽热的乡土创造力重塑了古建美学的高度。若说故宫代表“天威”,此处便是“地魄”——扎根民间的生命力,方成就这“地上星河”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1073
金币
528762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58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前天 08:43
五一假期自驾途经山西介休,专程探访介休城隍庙,是一次极具文化深度的旅行选择。这座庙宇虽曾闭门谢客,但其历史底蕴与建筑艺术却值得深入探寻。以下从历史沿革、建筑特色、文化内涵、宗教功能与现状保护五个方面,为你全面解读这座晋中古建瑰宝。

---

一、历史沿革:千年积淀中的地方信仰中心

介休城隍庙始建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是山西省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它历经金、元、明、清多次重修与扩建,尤以明代嘉靖年间和清代乾隆年间的修缮规模最大,奠定了今日所见的基本格局。

- 宋代奠基:初建时规模较小,体现宋代官式庙宇的规制。
- 明代鼎盛:随着城隍信仰在民间的普及,庙宇被大规模扩建,增设戏台、钟鼓楼等附属建筑。
- 清代完善:清代对彩绘、雕饰进行精细修饰,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 近代沉寂:20世纪中期后一度用作学校或仓库,导致部分结构受损,近年才逐步修复开放。

作为地方“阴间行政机构”的象征,介休城隍庙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古代社会治理体系的精神延伸——城隍神被视为守护城池、监察善恶的地方神祇,其庙宇成为官民共祀的重要空间。

---

二、建筑布局与艺术特色:三进院落中的晋派匠心

介休城隍庙坐北朝南,占地约7000平方米,采用典型的中轴对称式布局,整体为三进院落结构,体现了中国传统礼制建筑的空间秩序。

主要建筑序列如下:

1. 山门与戏台合体建筑  
   独特的“倒座戏台”设计,前台面向庙内,供祭祀时演剧娱神;后台为出入通道。这种“门台合一”形式在山西古建中较为罕见,兼具实用性与仪式感。

2. 钟鼓二楼分列东西  
   晨钟暮鼓,象征时间秩序与神圣节律,亦有“惊邪驱祟”之意。

3. 献殿与正殿(享殿与大殿)  
   正殿为全庙核心,供奉介休城隍爷。建筑为歇山顶,覆琉璃瓦,檐角飞翘,气势庄严。梁架采用“彻上露明造”,斗拱精巧,保留大量明清木构特征。

4. 寝宫院落  
   后院设寝宫,寓意城隍爷起居之所,体现“人神同构”的居住观念,反映古人将神灵人格化的思维方式。

建筑艺术亮点:

- 琉璃装饰:屋顶鸱吻、脊兽皆为黄绿相间的琉璃构件,色泽绚丽,工艺精湛,出自当地著名琉璃世家之手(如介休庞氏)。
- 木雕与彩绘:梁枋间遍布龙凤、瑞兽、人物故事题材的彩画,虽经岁月剥蚀,仍可见明代遗风。
- 砖雕影壁:入口处设有八字形影壁,雕刻“八仙过海”“麒麟送子”等吉祥图案,寓意护佑一方平安。

这些建筑元素不仅展示高超技艺,更承载着丰富的民俗象征体系。

---

三、文化内涵:城隍信仰背后的社会治理逻辑

介休城隍庙的价值远超建筑本身,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神道设教”治理智慧的缩影。

- 道德教化功能:庙中常设“二十四司”(如速报司、奖善司),描绘阴曹地府审判场景,劝人向善、畏法守规。这种“因果报应”的视觉叙事,是基层道德教育的有效工具。
- 官民互动平台:每逢城隍诞辰或春秋大祭,地方官员需亲自主持祭祀,百姓则参与庙会、社火活动,形成政教合一的公共空间。
- 地域认同象征:介休作为晋商重镇,城隍庙也成为商人祈求商业平安、旅途顺利的寄托之所,反映出经济生活与信仰文化的交融。

值得一提的是,介休历史上出过多位忠烈之士(如介子推),本地城隍神的身份传说亦与此相关,强化了“忠孝节义”的地方精神谱系。

---

四、宗教与民俗活动:活态传承中的节庆记忆

尽管现代宗教色彩淡化,但介休城隍庙仍保有浓厚的民俗生命力。

- 传统庙会:每年农历五月十一为城隍圣诞,举行盛大庙会,包括迎神巡游、锣鼓表演、戏曲演出等,吸引周边数万人参与。
- 祈福仪式:民众前来求签问卜、还愿挂匾,尤其在考试季、婚嫁期、出行前尤为热闹。
- 非遗展示:近年来庙内常设剪纸、面塑、琉璃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使古庙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载体。

这些活动让静态文物“活”了起来,延续了场所的精神温度。

---

五、现状与参观建议:如何深度体验这座隐秘瑰宝

目前介休城隍庙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系统修缮后逐步对外开放。但由于地处老城居民区,宣传有限,游客相对较少,反而保留了原真性与静谧氛围。

参观建议:

- 最佳时间:清晨或傍晚避开人流,光影洒落在琉璃屋顶上格外动人;若逢庙会期间前往,可感受最地道的民俗风情。
- 重点关注:倒座戏台的结构奇巧、正殿斗拱的力学美学、寝宫院落的空间私密感、以及各处残留的清代彩画细节。
- 联动游览:可结合附近的介休文庙、袄神楼、后土庙构成“介休古建一日线”,其中袄神楼更是罕见的祆教遗存,体现多元文化交融。

> 温馨提示:若遇闭门情况,可能是因内部维护或特殊活动暂停开放,建议提前致电介休市文旅局咨询,或通过“山西文物数字云平台”查看实时开放状态。

---

结语:穿越时空的精神驿站

介休城隍庙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一部镌刻在砖木之间的地方社会史。它见证了王朝更迭、市井变迁,也承载着人们对公正、安宁与超越的永恒追求。在这个五一假期,当你站在歇山屋檐下听风铃轻响,或许能听见千年来无数香客的脚步声与低语——那是信仰的回音,也是文明的脉搏。

下次路过,请别再错过这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前天 17:5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