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7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AI泡沫破裂比想象中更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5084
金币
466805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007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26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5-11-25) —
当华尔街为AI泡沫论争执不休的时候,现实的案例来得更为直接。
AI淘汰赛之残酷,从来不缺样本。从炙手可热到被VC抛弃,可能就在一夜之间。
2025年,在大量Agent公司迎来巨额融资之际,英国AI初创公司Robin AI却因最新一轮融资失败,被挂上了破产网站。在国内,类似澜码科技创始人周健卖房发薪的消息同样令人唏嘘。
Robin AI不是无名之辈。作为一家专注法律的AI公司,其投资者名单中星光熠熠,谷歌、软银、淡马锡等均曾出现。
澜码科技同样红极一时。公司致力于打造企业级AI Agent,市场上对其最好的解读是填补国内大模型中间层的空白。
在这一波AI浪潮中,法律被认为是机会最大的落地场景之一。而2025年又被称为"智能体元年",AI Agent领域的创业公司,融资速度和估值攀升速度都打破了常规。
可见,Robin AI也好,澜码科技也罢,都遇到了一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困境。
2023年OpenAl的大语言模型ChatGPT的出世掀起了此轮生成式AI风潮。短期内被迅速拉高的估值也意味着更高的市场和商业化要求,但围绕AI行业的创业才刚刚起步,很多企业短时间难以及时精准地去兑现商业价值。
无论是OpenAI上市脚步渐近,还是国内巨头激烈争夺AI toC入口,都反映了市场对AI形成商业闭环的急迫,即用一款杀手级AI产品完成价值自证,为算力芯片开辟可持续的市场空间。
但从目前来看,即便部分AI产品取得阶段性成功,其产生的效益相较于巨额投资仍是杯水车薪。一旦AI投资收益兑现不及预期,估值调整势必接踵而至。
以Agent为例,大量Agent公司主要依赖底层大模型的能力,因此"套壳"争议居高不下。真正的Agent应用尚未成熟,投资人评估Agent的逻辑走向务实,更为在意商业化变现的相关数据。
人工智能技术更新速度之快,远胜过往所有赛道。赶在投资人顾虑放大之前,创业者需要快速做出成绩证明自己。
从语言、图片、视频到编程,各行各业都可用AI重做一遍的美妙愿景之前,大量独角兽公司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依然是活下来,其次都是其次。
如同20年前围绕互联网的泡沫论,每轮技术爆发周期都会出现幻灭潮,当前AI支出规模与落地进程未能统一,优胜劣汰在所难免。
生成式AI应用爆发,是否已经形成稳定的新的生产力,从本质上提升社会生产效能,现在还没有确定的答案。
可以确定的是,大浪淘沙之中,市场也对AI驱动下的企业估值渐渐回归理性,淘汰赛提挡加速,让泡沫破裂比想象中更早。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5084
金币
466805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007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1-23
AI泡沫的破裂正以超出市场预期的速度逼近,其核心逻辑源于技术瓶颈的提前暴露、资本回报的严重失衡以及市场预期的过度透支,即使是AI领域的核心玩家也已开始警示这一风险。

一、泡沫的现实迹象:从“非理性繁荣”到“共识性警惕”
AI领域的“狂热”已从技术驱动转向“预期驱动”,即使是AI最坚定的布道者也承认市场过度兴奋。例如,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明确表示,“投资者整体对AI过于兴奋”,尽管AI是“长久以来最具变革性的技术”,但当前的估值与实际价值已出现偏离。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则将当前情形与互联网泡沫时期类比,指出“大量AI投资最终可能无果”,但尚未达到“郁金香狂热”的极端程度。

更关键的是,估值与实际营收的严重脱节成为泡沫的核心矛盾。尽管OpenAI、Anthropic等头部公司的估值高达数千亿美元,但它们的年营收仅为几十亿至几百亿美元(如OpenAI 2025年营收约130亿美元,估值却达5000亿美元)。这种“未来增长预期”支撑的高估值,本质上是对AI商业化能力的过度押注,而实际创收远未跟上。

二、破裂的核心驱动:技术瓶颈与资本效率的双重崩塌
AI泡沫的加速破裂,根源在于技术路径的内在缺陷与资本投资的低效性:

技术瓶颈提前到来:当前主流的大语言模型(LLM)依赖“人类知识的模仿与提炼”(如互联网文本数据),但这种模式存在天然局限——数据量有限(互联网数据终将耗尽)、人工微调成本高(需大量人类专家优化模型输出),且无法实现“自主学习”(如松鼠般适应新环境)。有观点认为,LLM的能力上限远低于市场预期,其“暴力堆算力”的发展模式已难以突破瓶颈,技术迭代的边际效应正在快速递减。
资本回报的严重失衡:尽管全球AI投资规模已达几万亿,但实际回报极低。西方主要AI公司的年收入总和仅约500亿美元,而95%的企业在生成式AI上的投资回报为零。这种“投入大、产出小”的格局,本质上是资本对“技术变革”的过度投机,而非对“商业价值”的理性判断。
三、历史镜鉴:泡沫破裂后的“技术留存”与“经济调整”
从历史经验看,重大技术创新时期的泡沫破裂(如19世纪英国铁路泡沫、2000年互联网泡沫),往往伴随企业倒闭与经济短期震荡,但技术本身会留存并最终改变世界。例如,铁路泡沫破裂后,英国的铁路网得以完善;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电商、社交等应用彻底重构了生活方式。

AI泡沫的破裂也将遵循这一逻辑:大量依赖“概念炒作”的公司会倒闭,但生成式AI、算力等核心技术将沉淀为基础设施,最终推动生产效率提升。但需警惕的是,若泡沫破裂的资本规模过大(如投资占GDP比重过高)或资本部署方式低效(如大量投资于折旧快的芯片而非长期基础设施),可能引发更剧烈的经济调整(如失业率上升、消费萎缩)。

四、结论:泡沫破裂的“提前性”与“必然性”
AI泡沫的破裂之所以“比想象中更早”,本质是市场对“技术变革”的预期过度透支,而技术与商业的现实进展远未跟上。即使AI是“史上最具变革性的技术”,其商业化进程仍需时间,而当前的“估值泡沫”已提前消耗了未来的增长空间。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警惕“概念驱动”的投资逻辑,转向“技术壁垒”与“商业落地”的核心标的;对于行业而言,泡沫破裂将倒逼企业回归“技术本质”(如强化学习、自主学习),而非“算力竞赛”,这或许是AI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5685
金币
563815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42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11-23
AI泡沫阴影下的残酷淘汰赛:从Robin AI破产到澜码科技困境

您提到的内容深刻揭示了当前AI行业在资本狂欢与泡沫争议中,初创企业面临的生存挑战。2025年被称为“智能体元年”,AI Agent领域融资火热,但Robin AI和澜码科技的案例无疑为这场盛宴敲响了警钟。结合近期市场动态和专家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解析这一现象:

一、明星项目的陨落:Robin AI与澜码科技的“盛名难副”

Robin AI:法律AI赛道的“明星陨落”
- 辉煌过往:作为专注法律领域的AI公司,Robin AI曾获得谷歌、软银、淡马锡等顶级投资机构的青睐。法律被视为AI落地的黄金场景,其高附加值和标准化流程本应是理想的切入点。
- 致命伤:尽管拥有光鲜的投资背景,Robin AI在最新一轮融资中失败,最终走向破产。这暴露了其商业化能力与估值不匹配的核心问题。法律AI虽前景广阔,但实际应用中面临数据隐私、行业壁垒、客户付费意愿等多重挑战,短期内难以规模化盈利。

澜码科技:国内大模型中间层的“理想照进现实”
- 市场定位:澜码科技致力于打造企业级AI Agent,被解读为填补国内大模型中间层空白。在“智能体元年”的背景下,这一方向本应备受追捧。
- 生存困境:创始人周健“卖房发薪”的消息,直观展现了其现金流压力。这反映出国内AI Agent创业公司在技术落地与商业模式验证上的艰难。依赖底层大模型能力的“套壳”争议,加上投资人对商业化数据的严苛要求,使得这类公司极易在融资寒冬中被淘汰。

二、泡沫论争背后的行业本质:“理性泡沫”与“盛名难副”的困境

估值泡沫的形成机制
1. ChatGPT引发的估值狂潮:2023年OpenAI的ChatGPT引爆生成式AI浪潮,市场对AI公司的估值被迅速拉高。正如安联首席经济顾问穆罕默德·埃尔-埃利安所言,这是一种“理性泡沫”——投资者因高回报预期而“过度投资”,但泡沫背后隐藏着“泪水和损失”。
2. 资本逐利与标签化炒作:类似互联网泡沫时期,企业为吸引资本纷纷贴上“人工智能”标签。BCAResearch指出,当前AI热潮正遵循历史泡沫路径,预计未来6-12个月内结束。资本支出与利润潜力的不匹配(如科技巨头数万亿美元AI投资 vs 数千亿美元自由现金流),使得估值难以持续。

商业化的“阿喀琉斯之踵”
- 短期难以兑现价值:AI行业创业刚起步,企业需时间打磨产品、积累数据、验证商业模式。但高估值意味着投资人对短期回报有迫切要求。正如您所述,“短期内被迅速拉高的估值也意味着更高的市场和商业化要求,但很多企业短时间难以及时精准地去兑现商业价值。”
- Agent领域的“套壳”争议:大量Agent公司依赖底层大模型能力,缺乏核心技术壁垒。“真正的Agent应用尚未成熟”,投资人评估逻辑转向务实,更看重商业化变现数据。这导致缺乏实际落地能力的公司迅速失去资本青睐。

三、市场信号:从英伟达财报到机构持仓调整

英伟达财报的“高开低走”与市场疑虑
- 英伟达三季度营收570亿美元(同比+62%),净利润319亿美元(同比+65%),并给出下一财季650亿美元的指引。但财报公布后股价高开低走,最终下跌超3%,反映出投资者对高估值的担忧。摩根大通分析师指出:“市场对AI领域存在泡沫担忧,且这种担忧可能持续存在。”

墙头马上:机构悄然减持AI概念股
- 日本软银集团清仓英伟达股份,套现约58亿美元;桥水基金将英伟达持仓从723万股降至251万股(减持65.28%);以预测2008年次贷危机闻名的迈克尔·伯里公布对英伟达的大量空头头寸。
- 盖茨基金会三季度出售1700万股微软股票,持股数量下降近65%。这些动作表明,精明的投资者已开始对AI泡沫风险进行对冲。

四、专家观点:泡沫终将破裂,但技术价值长存

1. AOC的严厉警告:美国众议员亚历山大·奥卡西奥-科尔特斯(AOC)在国会听证会上警告:“我们正在谈论一个巨大的经济泡沫……可能会看到2008年式的经济稳定威胁。”她指出微软、谷歌等AI公司在股市和经济增长中占据不成比例的份额,担忧泡沫破裂后的系统性风险。
2. 黄仁勋 vs 奥特曼的分歧:
   - 英伟达CEO黄仁勋坚持认为“不存在泡沫”,称AI是从通用计算向加速计算的自然过渡。
   - OpenAI CEO萨姆·奥特曼则坦言“当前行业正处于AI泡沫中”,并警告聪明的人会因一点真实的东西而过度兴奋。
3. 历史规律的重演:BCAResearch复盘历史资本支出热潮(如19世纪铁路建设、90年代互联网浪潮),总结出五大崩塌规律:投资者忽视技术采用S型曲线、营收预测低估价格下跌幅度、债务成为融资核心依赖等。AI热潮正符合这些特征。

五、未来展望:大浪淘沙后的理性回归

1. 估值调整加速淘汰赛:正如您所说,“淘汰赛提挡加速,让泡沫破裂比想象中更早。”那些缺乏核心技术、无法实现商业闭环的公司将首先被淘汰。Robin AI和澜码科技只是冰山一角。
2. 聚焦真实价值创造: surviving companies will need to demonstrate tangible productivity gains and sustainable revenue models. True AI applications that enhance efficiency (e.g., in healthcare diagnostics, manufacturing optimization) or create new user experiences will emerge as winners.
3. 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生成式AI是否形成稳定的新生产力,取决于其能否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医院、学校等实体经济场景。单纯的“技术秀”无法支撑长期发展,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才是关键。

结语

当前AI行业正经历一场典型的“繁荣-泡沫-出清”周期。Robin AI和澜码科技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行业洗牌的开始。华尔街的泡沫论争或许尚未定论,但现实案例已清晰表明:在技术狂热与资本逐利之外,唯有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真实价值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正如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留下了亚马逊、谷歌等巨头,AI行业的泡沫破裂也将沉淀下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和企业。对于创业者而言,“活下来”是首要目标;对于投资者而言,“去伪存真”将是未来的核心课题。这场淘汰赛虽然残酷,却也将为AI技术的健康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