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行业正迎来强监管时代,其背景源于中国在智能汽车赛道上领跑全球,但政策法规缺乏可参照的国际范本,需通过强化监管填补空白、规范发展。
一、监管的核心方向:划定“安全红线”
当前,中国对智能汽车的监管主要围绕两大维度展开:
“打补丁”式完善:针对新兴技术带来的安全隐患,出台补充性政策,例如针对电动隐藏门把手的新国标,解决现有技术应用中的安全漏洞;
提前布局规范:对未来可能引发风险的领域进行前置约束,比如严格规范车企的远程升级(OTA),避免企业随意推送未经充分验证的软件版本。
专家强调,政策滞后于新兴技术是产业普遍规律,因此监管需“谨慎而为”——既不能因过度提前布局遏制技术创新,也不能因政策缺失导致安全风险泛滥。监管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准入标准、过程规范、事后追责三大手段,为企业划定“安全红线”,确保技术创新与安全底线并行。
二、车企宣传的“不可触碰”红线
近年来,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在宣传中忽视安全边界,诱发消费者认知偏差,成为监管重点整治的对象:
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界限:例如将L2级辅助驾驶(需驾驶员全程监控)宣传为“自动驾驶”,导致消费者过度依赖系统,引发多起事故;
忽视零部件安全:部分企业探讨“非车规级零部件上车”,而使用车规级零部件是汽车制造的“高压线”,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基础安全,绝不应随意触碰。
专家明确指出:企业的技术创新是行业进阶的核心动力,但创新必须以安全为前提;企业对产品的宣传无可厚非,但绝不能突破安全红线——任何夸大或模糊安全边界的宣传,都是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的不负责任。
三、未来展望:安全与创新的平衡
随着监管加码,智能汽车产业将逐步走向稳健进阶。专家预测,2026年有望成为我国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元年,一旦迈过驾驶辅助通向高阶自动驾驶的门槛,产业将迎来加速发展。
同时,对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当前智能汽车产业的鼓励性政策仍显不足。专家呼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应推出补贴、应用示范等扶持政策,推动产业加速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如高阶自动驾驶算法、车规级芯片),扩大商业化落地场景(如城市NOA、自动泊车),巩固中国在全球智能汽车领域的领先优势。
总之,智能汽车的强监管时代,本质是用规则守护创新——既给企业留下技术迭代的空间,又通过“红线”约束避免风险失控,最终实现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