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中国的国土面积约为1300万平方公里,疆域辽阔,西界葱岭,西北延伸至巴尔喀什湖,北界西伯利亚,东北则覆盖外兴安岭、黑龙江以北及库页岛,东面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如钓鱼岛、赤尾屿等,南界南海诸岛。这片广袤的国土为今天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有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清朝时期的国土面积达到了1300万平方公里,而如今只有900多万平方公里?这主要是因为近代中国经历了屈辱的历史,邻国的侵略和掠夺导致我们失去了大部分曾经属于中国的领土。虽然部分失地在国家强盛后逐步收回,但更多的领土至今依然没有归还,甚至一些地方的原中国名称也已被遗忘。
其中,有人认为与中国关系友好的俄罗斯,实际上也曾占据了中国的故土,甚至直到2023年,中国曾经的地名还被抹去。尽管当前中俄两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但在中国近代史的屈辱篇章中,俄罗斯的前身——沙俄,对中国国土的侵占是最为严重的,所占领土的面积曾一度达到588万平方公里。沙俄对中国的侵占持续了长达200多年,第一次侵占发生在1689年。
当时,俄罗斯向清朝政府发起进攻,为了避免战争,康熙帝选择与俄罗斯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将包括尼布楚和贝加尔湖在内的4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给俄罗斯。从此,俄罗斯便开始对中国产生了更大的野心,多次试图吞并中国的领土。1790年,俄罗斯发动了第二次侵占,库叶岛及其周边岛屿的10万平方公里领土被俄罗斯占据。 进入19世纪后,俄罗斯趁着鸦片战争带来的混乱,进一步扩展其领土。1840年,清朝道光二十年,俄罗斯非法侵占了大清的藩属国哈萨克,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同时吞并了布鲁特,约10万平方公里。1858年,咸丰八年,沙俄通过签订《瑷珲条约》,再次侵占外东北地区,约46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划归给俄罗斯。接着,1860年,沙俄在《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继续吞并外东北地区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俄罗斯通过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继续侵占中国的领土。1864年,俄罗斯吞并了4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签订了《塔城界约》。到1876年,俄罗斯又吞并了浩罕国的约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81年,通过《伊犁条约》,约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俄罗斯占领,1883年,经过《科布多塔尔巴哈台界约》,俄罗斯再度扩张领土。
这些领土的丧失,使得中国在近代史上屡遭重创。然而,俄罗斯的侵占行为远未结束。在20世纪初,俄罗斯继续通过政治手段对中国的领土进行侵占。1911年,清朝灭亡之际,俄罗斯趁机侵占了约1400平方公里的土地。1921年,俄罗斯支持唐努乌梁海独立,最终在1944年占领了唐努乌梁海,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此后,俄罗斯通过《雅尔塔协定》在1945年占领了外蒙古,面积约156万平方公里。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通过多种方式努力收复失地,尤其是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开始逐步采取措施,归还部分领土。20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在面临巨大经济压力时,为了促进中俄贸易,归还了中国滨海边疆区、珲春边境、哈桑边境和黑瞎子岛四块领土。然而,更多具有战略意义的失地仍牢牢控制在俄罗斯手中,且俄罗斯始终没有承认这些失地曾属于中国,仿佛改变地名就能抹去过去的侵占事实。
这些失地依旧是中国的故土。如今,俄罗斯尚未归还的领土主要有八块,分别位于东北亚、日本海沿岸和阿穆尔半岛南端。其中,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崴)曾是中国的重要海港城市;乌苏里斯克(即双城子)是俄罗斯东南部的战略要地;哈巴罗夫斯克(即伯力)今天是俄罗斯远东的最大城市。其他如布拉戈维申斯克、萨哈林岛(即库页岛)、涅尔琴斯克(即尼布楚)、尼古拉耶夫斯克(即庙街)和斯塔诺夫山脉,这些地区曾属于中国,尽管现今它们的名称已被完全改变,但它们曾经的真实名字永远铭刻在中国的历史中。
为了提醒国人不要忘记这些失去的故土,自2003年起,中国测绘局开始要求在公开地图上标注这些地方的中文名字。2023年2月,新的地图规范进一步明确,要求标注这些地方的中文名称。例如,符拉迪沃斯托克应标注为海参崴,乌苏里斯克应标注为双城子,哈巴罗夫斯克应标注为伯力等等。这些地名的标注不仅仅是为了恢复历史的准确性,更是对历史的追溯和警示,表明这些土地曾是中国的一部分,至今中国并未忘记。
有些人可能会质疑,标注这些地名有什么实际意义,是否比直接收回这些失地更有实质作用?然而,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始终秉持和平外交的原则,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争端。标注这些地名,不仅是对中国历史的纪实,更是向世界宣告中国对这些曾经失去的土地的主权从未放弃,提醒国际社会这些地方曾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未来的百年回望时,我们或许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历史的意义。这些标注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记忆,更是一种对未来的警示。虽然我们可能无法立刻收回这些失地,但这段历史将永远不会被遗忘,也不会被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