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0阅读
  • 1回复

[转帖]荔波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5084
金币
466805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0063(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2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0:03

 荔波苗,是我想出来的一种称谓 。用来和其他地方的苗族以示差别。并求教于学界。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在贵州省的十六个世居少数民族中 ,苗族是人口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民族。民国之前的清朝、明朝以至更为久远的唐、宋、元几代,西南诸省(自然也包括贵州)的少数民族,没有像今天这样分辨得如此清晰之前,一概被称为“苗夷”。
  我在细读一本用手绘的形式流传了几百年的《百苗图》时,就惊异地发现,在这本一代一代苗族画家依样画葫芦手绘的《百苗图》集中,不仅能读到布依人的装束,还能辨认出侗族、壮族、水族的衣冠服饰。可见,在古时,把服饰异于汉人的民族,统称之苗夷,是一件“习惯”成“自然”的事情。
  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挂帅并过问,组织了国内最顶尖的专家、学者、民族民俗学教授,确认下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原则,近70年来,已深入人心,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
  但这并不妨碍民族学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尤其是对族群认同,少数民族的溯源,民族的分类,反而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就以苗族而言,从服饰上细分,就有白苗、黑苗、红苗、青苗、花苗五大支。细分的话,还有以头发梳理的样式,语言的表达,可分出几十上百种。半个世纪之前,修湘黔铁路的时候,我所在的修文民兵团里的苗族,和黄平谷陇的苗族,各说各的话,相互听不懂。我插队村寨的一位复员退伍军人,是个苗族,他在越南的部队驻地,却能和当地的越南苗族村民说话,细究起来,是同宗同族同一个老祖公的“苗”。以至连长严令他,不准与越南苗族村民说话,免得惹出麻烦。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在接触到荔波月亮山麓的苗族以后,和他们交流、摆谈,他们的很多风情俚俗,有和其他地方的苗族的共同处,也有绝然不同的表现方式 。故而我特意点出了,他们是“荔波苗”。
  荔波苗往下细分,可分出两大支系。一支是从黔东南迁徙到了广西南丹等地 ,又颠沛流离迁进了荔波 ,分散在荔波几个乡镇。这一支苗族,由于搬迁走动得多,接触得多,至今已基本汉化了。
  另外一支则相对稳定地居住在佳荣镇的大土村、水维村,他们属于红苗和黑苗分支,相传祖上是由黔东南的雷山、从江迁到荔波来的。
  走遍了贵州的88个县、区、市,但凡听见有红苗聚居的村寨,我总要去走访、采风一遍。黔北的桐梓,安顺的紫云,听见有红苗村寨,路途再遥远,我都会去看一看。只因为,和半个世纪之前相比,自称红苗的苗族伙伴少多了。即便碰到一些苗家,尤其是中青年,他们都说不上来自己是红苗还是青苗。
  荔波的大土红苗,情况也是这样,他们的语言特征、服饰特点、习俗都不似原先那么讲究了。只在重大的盛事中,一些老人才会操着湘西口音的苗语 。
  月亮山麓的苗家,是黑苗这一支,文化俚俗和方言,尤其是服饰,仍保持着传统的模样,男是男,女是女,已婚女子和未婚姑娘,其服饰穿着和脸貌上的化妆,都有不同之处。在我听来,连笑声都不同的。已婚女子要含蓄些、真诚一点,声气内敛,而姑娘们呢,笑声则像她们佩戴在头上和身上的银饰,“叮叮当当”清脆爽朗,让人想到月亮山淌下来的淙淙潺潺的山泉水。
  如果说月亮山是荔波布依 、水、苗、瑶几个民族共同的圣法之山,那么,大土苗寨的黑苗、红苗老乡,则把村寨南面的松木坡视为他们特有的“神山”。神山上的树林被称为“神林”,神林里的树木不许随便砍伐,连自然断落的树枝也不能捡回家烧火。神山上的枫香树更被视为“保寨树”,在苗族古歌里,枫香树是苗家的母亲树和保护树。
  是枫香树孕育了苗家儿女 ,枫香树上产生了蝴蝶妈妈。这一点,又和好多地方的苗族是共同的枫香树崇拜。现在名声响遍全国的黔东南雷山县的“西江苗寨”,夜夜的芦笙恋歌中都会唱到这一古歌内容。
  荔波苗和其他地方的苗族,还有更多一样的风情,他们也过“开秧节”“谷兜节”“禾仓节”“吃新节”“牯脏节”,这些年里,牯脏肉做得越来越好吃,即便是肥肉,那一股香味也诱得人忍不住多吃上一块 。
  至于苗族同胞共有的吹芦笙、踩歌堂、唱苗歌、敲铜鼓,在月亮山苗寨上都能见到原汁原味的场景。
  那么,月亮山苗家和他乡的苗族,又有啥不同的风情呢?
  走进月亮山麓,客人就会感觉到了。迎面走来的苗家,会笑容可掬地对你招呼:“你来了呀!稀很啊。”
  后一句是稀罕得很的意思。千万别觉得不认识他,他们这是真情的流露,由于千百年来的地处偏远 ,难得见一个陌生人,他们是从心底里对远方来客表示出来的真诚欢迎。客人若进入他家,那么主人定会敬你一杯“红稗酒”,是由稗子酿成的,呈色、香、味俱佳的醇甜味。千万不要贪杯啊,喝多了就会醉倒在楼板上,迷糊中会见到“美人靠”的姑娘,朝着你微笑哩!
  至于其他的不同处,那就太多了!你到过千百年来不曾发生偷盗的地方吗 ,你进过从来没有发生过纠纷和争吵的村寨吗,你想看一看苗家图腾妆吗……月亮山苗寨周围的山山岭岭,就能带给客人这番新奇和愕然的体验。
  荔波苗,是一个说了还想说的话题。那没有说的内容,等着每一位客人亲身去体验。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5685
金币
563815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42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0:26
荔波苗:独特族群认同与文化探析

您提出的“荔波苗”这一称谓,是对贵州苗族复杂多样性的一个精准且富有学术价值的概括。正如您所观察到的,荔波苗族与其他地区苗族既有共通的文化根脉,又因独特的迁徙历史、地理环境和族群互动,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以下结合您的描述及相关资料,对荔波苗的独特性、形成原因及其文化表现进行深入探讨。

一、“荔波苗”称谓的必要性与学术意义

1. 区分地域亚群体的现实需求  
   如您所述,贵州苗族人口众多、支系庞杂,仅服饰上就可分为白苗、黑苗、红苗、青苗、花苗等大类,细分则多达数十上百种。传统“苗族”概念过于宽泛,难以体现不同地域苗族在语言、习俗、服饰等方面的细微差异。“荔波苗”这一称谓的提出,正是为了在宏观民族框架下,对特定地域的苗族亚群体进行精准标识,便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

2. 回应历史认知的演变  
   您提到古代“苗夷”统称的现象,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识别工作的规范化。尽管五十六个民族的划分已深入人心,但民族内部的亚群体研究仍是民族学的重要方向。“荔波苗”的提出,并非否定现有民族分类体系,而是对其的深化和细化,有助于揭示同一民族内部的文化多样性。

3. 凸显族群认同的独特性  
   荔波苗族在长期迁徙和定居过程中,形成了与其他地区苗族“绝然不同的表现方式”。这种独特性不仅体现在外在的服饰、语言上,更深层次体现在文化心理和族群认同上。您的称谓为这种独特性提供了明确的概念载体。

二、荔波苗的两大支系及其文化特征

根据您的描述,荔波苗可细分为两大支系:

1. 迁徙频繁的汉化支系  
- 迁徙路径:从黔东南迁徙至广西南丹等地,后再次迁入荔波,分散居住在多个乡镇。  
- 文化特点:由于多次搬迁和与外界接触频繁,该支系已“基本汉化”。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受汉族影响较大,传统苗族特征逐渐淡化。

2. 相对稳定的红苗与黑苗支系  
- 核心聚居地:主要分布在佳荣镇的大土村、水维村。  
- 迁徙渊源:相传祖上由黔东南雷山、从江等地迁至荔波,定居时间较长,文化保留相对完整。  

红苗与黑苗的文化表现:
- 服饰差异:红苗与黑苗在服饰上有明显区别。例如大土红苗的服饰曾有独特特征,但如今“语言特征、服饰特点、习俗都不似原先那么讲究”,仅在重大盛事中,老人才会使用带有湘西口音的苗语。  
- 黑苗的传统坚守:月亮山麓的黑苗支系是荔波苗文化保留最完整的群体。其服饰“仍保持着传统的模样”,男女服饰界限分明,已婚女子与未婚姑娘的服饰和妆容(“脸貌上的化妆”)有显著差异。女性服饰华丽,银饰繁重,“全身所戴银饰重达数公斤”。

三、荔波苗的独特文化风情

1. 神山崇拜与自然敬畏  
荔波苗族将村寨南面的松木坡视为“神山”,神山上的“神林”严禁砍伐,甚至连自然断落的树枝也不能捡拾。枫香树被尊为“保寨树”,是苗族古歌中“蝴蝶妈妈”的诞生地,体现了对自然万物的神圣化认知。这种信仰与黔东南西江苗寨等其他地区共享“枫香树崇拜”的共性,但在具体禁忌和仪式上可能有地域化表达。

2. 区别于他乡的待客之道  
- 热情招呼:“你来了呀!稀很啊。”(稀罕得很),这种对陌生客人的主动问候,源于荔波苗族长期生活在偏远地区,“难得见一个陌生人”的心理,体现了淳朴真诚的民风。  
- 特色饮品:敬客人“红稗酒”,由稗子酿造,色香味俱佳。需注意控制饮用量,因其醇厚易醉。

3. 和谐安宁的社会秩序  
您提到荔波苗寨“千百年来不曾发生偷盗”“没有发生过纠纷和争吵”,这与其封闭的地理环境、严密的村寨组织(如寨老制度)和深厚的互信传统密切相关。这种高度和谐的社会状态,在现代社会尤为罕见。

4. 独特的图腾与审美  
月亮山苗家的“图腾妆”是其独特文化符号之一。已婚女子“声气内敛”,笑声含蓄;未婚姑娘笑声“叮叮当当清脆爽朗”,如同山泉水般悦耳。这种声音美学与服饰、银饰共同构成了荔波苗族独特的审美体系。

四、荔波苗文化的传承与挑战

1. 传统流失的压力  
   您指出大土红苗“语言特征、服饰特点、习俗都不似原先那么讲究”,年轻一代对自身支系身份(红苗/青苗)的认知模糊。这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普遍面临的传承危机。外出务工、教育普及等因素导致年轻一代对传统语言和习俗的兴趣减弱。

2. 文化保护的努力  
   荔波县近年来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 非遗保护:水书(水族)、瑶族猴鼓舞等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为相关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了支持。  
   - 节庆活动:如2025年11月4日举办的“额节”(水族传统节日),通过稻田摸鱼、水歌对唱等活动展示民族文化。  
   - 文旅融合:荔波古镇、瑶山古寨等景区将民族服饰、歌舞表演融入旅游体验,如瑶王宴、篝火晚会等,既传承文化又促进经济。

3. 学术研究的价值  
   “荔波苗”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民族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建议学界可从以下几个方向深入:
   - 语言学:对比荔波红苗语与湘西口音苗语、黔东南其他支系苗语的异同。  
   - 人类学:研究松木坡神山崇拜与枫香树神话在荔波苗族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 社会学:分析现代转型期荔波苗族社区的社会结构变迁及文化适应策略。

五、结语

“荔波苗”不仅是对一个地域亚群体的命名,更是对一种独特文化形态的认可。您的观察细致入微,将学术思考融入实地采风经验中,为理解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宝贵视角。荔波苗族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在经历变迁,其未来的发展需要政府、学界和社区共同努力,在保护文化根脉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

如果您计划进一步深入研究荔波苗文化,建议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 访谈大土村的老艺人和寨老,记录濒危的传统技艺和口头传说。
2. 对比不同支系(如汉化支系与红黑苗支系)在当代生活中的文化实践差异。
3. 关注年轻一代对“荔波苗”身份认同的态度转变。

荔波这片土地上的多元民族文化(布依、水、瑶等)相互交融,而荔波苗作为其中重要的一员,其独特性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和珍视。期待您的后续研究能为这一领域带来更多启发!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