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阅读
  • 1回复

[猎奇]赵匡胤之死与赵光义到底有没有关系?这才是烛影斧声的最大可能![14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5981
金币
5936
道行
19523
原创
29492
奖券
18196
斑龄
202
道券
1056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582(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1-2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22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11-25) —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晚,天气骤然变化,大雪纷飞,寒意逼人。宋太祖赵匡胤召来弟弟赵光义进入大内,打发左右侍从退下,两人对饮作乐,把酒言欢。

宫人远远望去,只见烛光映照下,晋王时而离席,作出谦让退避的姿态。饮罢,已是漏鼓三更,殿外积雪已达数寸。忽然,太祖手持柱斧击地,大声对晋王说道:好做,好做!随后解衣就寝,鼻息如雷。大约四更时分,太祖突然暴毙。

不久,宋皇后命内侍都知王继恩去召赵德芳。

王继恩原以为太祖一直打算传位给晋王,竟擅自不召赵德芳,而径自前往开封府召光义。在晋王府门口,他看到精通医术的左押衙程德玄坐在府门前,便问缘由。德玄解释道:二更时,有人三次叫门说晋王被召,但出门却不见人影。我担心晋王有病,所以赶来。

王继恩感到诧异,便将宫中大事告知德玄,共同前往见光义。光义大惊,犹豫不决,声称需与家人商议。王继恩催促道:时间一长,将为他人所有。三人踏着风雪步行入宫。王继恩欲让光义在直庐暂候,自己先去通报。德玄却说:直接进去,何必等待?于是三人一同进入寝殿。

宋皇后听到王继恩的声音,便问:德芳来了吗?德芳回答:晋王已到。皇后见光义,愕然失色,随即改口称官家,连声说道: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赵光义泪眼盈盈,答道:共保富贵,勿怕。

次日,赵光义登基称帝,即宋太宗。

以上记载出自《续湘山野录》和《沫水记闻》,前者为文人笔记,后者则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撰写,其史料可信度较高。南宋史家李焘也据此,将故事编入其北宋编年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仅修正了王继恩(原作王继隆)与程德玄(原作贾德玄)的姓名差异。

烛影斧声下赵太祖猝死,以及赵光义的继位,其真相至今难以完全厘清。自元代起直至上世纪末,史家对此事众说纷纭。一派认为赵光义继位并无篡弑之事;另一派则怀疑赵光义早有阴谋,具体程度各有不同。

那么,事实究竟可能如何呢?

首先,赵匡胤显然非正常死亡。他在席上对赵光义连说好做,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一是好好做,一是反语你做的好事。李焘改作好为之,只含第一义,但未必妥当。若为后者,赵光义当时做了什么好事,不得而知。有人据此推断,他弑兄的阴谋已被赵大察觉,但若真如此,赵大应有时间安排后事。三更时分距离他暴毙尚有两个小时,再者若赵二阴谋暴露,又怎会坐以待毙?因此,这句话不足以证明赵二有弑兄之意,最多显示兄弟间有争执。

无论如何,赵大死得确实蹊跷。史料显示,开宝九年赵大日程繁忙,频繁出巡,甚至远至西京洛阳。十月前十几天,史书未记载皇帝生病或大臣问疾。赵家子孙也未曾出现过心脏病等暴疾,因此赵大猝死并非疾病所致。有人猜测他因饮酒过度而猝死,但赵大一向节制饮酒,故此论据不足。即便因酒致死,赵二与他同饮而安然无恙,也只能说明赵光义可能暗中有所操作。

其次,赵光义及其亲信似乎预知赵大死期。据《宋史·马韶传》记载,马韶习星象天文,与赵光义亲信程德玄关系密切,十九日晚来找德玄,称明日乃晋王利见之辰,德玄连忙报告赵二。赵二命人将其看管,直至即位后才释放。这说明程德玄可能知晓政变将至,且赵二亲信很可能走漏消息。

程德玄是这幕事件中最知情的人之一,他彻夜守在开封府门口,等待宫中消息。若真担心晋王有急病,却不入府查看,在风雪中长时间坐守,难以自圆其说。王继恩敢违抗皇后命令,不召赵德芳,而在赵二作姿态时提醒时间一长将为他人所有,二人显然事先有默契。赵二对皇后的第一句话共保富贵,也表明他早有准备。

再次,赵光义有继位动机。尽管他被视为皇位继承人,但赵匡胤的儿子德昭二十六岁,德芳十八岁,均未显失德,完全可继位。而赵匡胤晚年与赵光义关系紧张,甚至考虑迁都洛阳,以削弱兄弟势力。赵二一句在德不在险,轻易驳斥了赵大提出的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之说。赵大最后言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似乎是对兄弟盘根错节势力的无奈。兄弟间矛盾已公开,若皇兄暴毙,赵二则最大受益人。

从宋皇后的言行来看,赵二继位也可被视为逆取。她最初召德芳而非光义,一方面说明太祖未立明确遗诏,赵二非无可争议的继承者;另一方面也暗示太祖非正常死亡。光义到来时,皇后大惊失色,担忧母子性命,显示赵二继位有计划性。 此外,据明末清初张烺《烬余录》记载,后蜀花蕊夫人在亡国后被召入赵大后宫,赵二垂涎其美色。十九日晚赵大酒酣入睡,赵二趁机挑逗花蕊夫人,赵大觉醒,手持玉斧击地。若此情节属实,赵大连呼好做也可解释:赵二并非谋反,而兄弟间因情义冲突,赵大痛心疾首,未想公开此事,安抚花蕊夫人。 需说明的是,史书所称柱斧并非凶器,而是文房用具,如玉斧或水晶、铜铁制品。烛影斧声中所见柱斧显然不可能成为杀人工具。赵二更不可能如此露骨,最可能的情况是在酒中做手脚。史料亦表明赵二擅长此道:《烬余录》记载他曾致后蜀孟昶暴卒,《默记》记南唐李煜亦被其下牵机药致死。 因此,最合理的推测是:赵二在酒中下毒,赵大酒后安歇,赵二以为兄长昏睡不醒,趁机调戏花蕊夫人,赵大惊醒,痛心呼喊好做,但并不知赵二有弑兄意图,自然未立即更储。可能他原想待日后再行处理,可惜昏睡后再未醒来。 有人误解史书柱斧为杀人武器,这是不可信的。实际上,赵二最可能的做法是在酒中下手,赵大因突发情况而惊呼好做,整个事件并非公开谋杀,而是夹杂情感与意外的悲剧。
1条评分金币+14
wowoni 金币 +14 - 昨天 15:32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5685
金币
563815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42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7:10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大雪之夜召见其弟赵光义饮酒,史称“烛影斧声”事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宫廷疑案之一。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等史料记载,当夜风雪交加,太祖召晋王赵光义入宫对饮,屏退左右,但远处的宫人遥望殿内,只见烛影摇曳,人影交错,时而似有争执之状,尤其看到赵光义“时或离席”,神色举止异常,随后太祖以柱斧戳地,曰:“好为之!”当夜太祖暴崩,次日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那么,为何宫人会看见赵光义“时而离席”?这一细节成为后世猜测政变、谋逆甚至弑君之说的关键线索。对此,我们可以从历史记载、政治背景、行为心理学、宫廷礼仪与权力象征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

一、表面行为:离席可能出于礼制或情绪波动  
“离席”在古代宴饮场合中并不罕见,但在此特殊情境下显得格外敏感。赵光义“时或离席”可能有以下几种解释:

- 表示谦恭或回避:作为臣弟面对皇帝兄长,赵光义可能因言谈间触及敏感话题(如储位、国事),主动起身避席以示恭敬,符合宋代礼法中“尊君卑己”的规范。
- 情绪激动下的本能反应:若二人谈及继统问题或政见分歧,赵光义可能因紧张、惶恐或激动而离座走动。尤其是在风雪孤夜、密室对饮的压抑氛围中,心理压力极大,行为失常亦属自然。
- 身体不适或需要暂避:也不排除赵光义饮酒过多或突发身体不适,短暂离席如厕或透气,但这难以解释宫人“窥见异常”的整体氛围。

然而,这些“正常解释”难以完全消解后人疑虑,因为结合后续发展——太祖猝死、赵光义迅速即位——使得这一举动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隐喻色彩。

---

二、深层寓意:离席或是权力交接的象征性仪式  
有学者认为,“离席”并非单纯的肢体动作,而是某种政治仪式的外化表现。在中国古代皇权传承中,禅让、托付、受命等过程往往伴随着特定的身体语言与空间移动。

- 赵光义离席,或是在接受太祖口头传位时,按礼制需起身跪拜、推辞再三,形成“三让而后受之”的程序。这种“进出之间”的动态,恰是权力转移的视觉符号。
- “时或离席”中的“时或”二字尤为关键——说明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反复发生,暗示对话内容涉及重大抉择,赵光义在“推辞—接受—再推辞”中挣扎,反映出内心的矛盾与权衡。

因此,宫人所见的“离席”,可能是皇位交接过程中一种非正式却极具象征意义的“临终托孤”场景的外在投射。

---

三、阴谋论视角:离席掩盖暴力行为或密谋布局  
自南宋以来,尤其是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引用“烛影斧声”之说后,越来越多史家怀疑赵光义涉嫌弑兄夺位。“离席”在此框架下被重新解读为可疑行径的掩护。

- 制造不在场假象:赵光义可能借离席之机,暗中布置亲信控制宫门、封锁消息,或与宦官内侍串通,为后续登基铺路。
- 实施致命行动的间隙:更有激进观点推测,所谓“柱斧”不仅是器物,更可能是行凶工具(柱斧为短柄斧,可用于近身攻击)。赵光义离席之际,或趁太祖不备施以毒手,再返回掩饰。
- 心理震慑与控制现场:即使未直接动手,赵光义也可能通过言语威胁、逼迫太祖写下遗诏,或利用太祖病体虚弱之机促其“自愿退位”,离席则是情绪对抗的外显。

尽管正史未载赵匡胤死于非命,但《宋史·太祖本纪》仅以“崩于万岁殿”一笔带过,毫无病因记录,加重了阴谋色彩。

---

四、史书记载的选择性与视觉误读  
我们还需警惕“宫人所见”的可靠性。这些观察来自远处窥视,光线昏暗(烛影)、天气恶劣(大雪)、心理紧张,极易造成误解。

- “离席”是否真实存在?还是宫人将影子晃动、衣袂飘动误认为人物走动?
- 宋代宫廷严禁夜间私会,赵光义深夜入宫本已不合常理,宫人本就心生疑惧,主观上倾向于将一切异常行为解读为“谋逆征兆”。
- 后世修史者(尤其是元代编修《宋史》时)受理学影响,强调君臣大义,对赵光义得位不正的说法广为采信,进一步放大了“离席”这一细节的负面含义。

由此可见,“离席”可能只是普通行为,但在特定语境下被历史叙事建构为权力篡夺的视觉证据。

---

五、文化心理与历史记忆的投射  
最终,“赵光义为何离席”早已超越事实考证,演变为一种政治合法性的文化追问。中国人历来重视“得国之正”,尧舜禅让被视为理想典范,而“烛影斧声”则成了“得位不正”的原型意象。

- 赵光义即位后,接连出现“金匮之盟”真伪之争、弟弟赵廷美与侄子赵德昭相继早亡等事件,加剧了世人对其道德质疑。
- “离席”成为这个庞大疑云中的一个具象锚点,承载着人们对皇权黑暗面的想象:在寂静雪夜、红烛摇曳之中,兄弟情谊让位于权力欲望,人性在至高权力面前崩塌。

正如清代史学家毕沅所叹:“千古疑案,莫如烛影斧声;一夕风雪,竟改宋室乾坤。”

---

结语:一个动作,千年回响  

赵光义“时或离席”这一看似微小的动作,在历史长河中被不断放大、演绎、重构,它既是真实行为的记录,也是集体记忆的产物。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确知那一夜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烛影斧声”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关于权力、伦理与真相边界的永恒寓言。

> 正如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试图为赵光义辩护,而李焘在《长编》中保留众说纷纭——历史不止于事实,更在于如何被讲述。  
> 那一夜的风雪,遮蔽了真相;那一瞬的离席,照亮了人心。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