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阅读
  • 1回复

[猎奇]欧洲唯一黄种人民族,部分祖先已回归,称中国“太阳升起的地方” [7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5583
金币
74865
道行
38009
原创
2562
奖券
3213
斑龄
138
道券
1273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7657(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11-2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2:08



在俄罗斯南部,有一块地界叫“卡尔梅克共和国”,地理上属于欧洲,文化上却像是亚洲游牧文明的遗珠。



这里住着一群面孔、语言、信仰都跟周围人截然不同的居民,他们的祖先不是斯拉夫人,也不是芬兰人,而是土生土长的蒙古系民族。

几百年前,他们从广袤的西北草原一路向西,最后定居在伏尔加河边,直到今天,他们还在讲着蒙古话,转着佛教经筒,心里惦记的却始终是那个他们口中“太阳升起的地方”——中国。

从新疆到伏尔加:一场被逼出来的大迁徙

卡尔梅克人的来头并不小,他们的根在中国西部,最早他们是卫拉特蒙古的一支,叫土尔扈特部,世代生活在塔尔巴哈台一带,也就是现在新疆塔城附近。

那时候草原上部落林立,谁强谁说了算,到了17世纪初,准噶尔部崛起,势力越来越大,土尔扈特人日子不好过,眼看连根都保不住,他们的首领和鄂尔勒克干脆带着族人往西走。



这次西迁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搬家,是实打实的“逃命”,数万人带着牲畜翻过草原、穿过沙漠,一路走到了遥远的伏尔加河边,他们在那儿安下家,继续游牧生活,还自立为王,搞了个“土尔扈特汗国”,算是把草原文化带进了欧洲的腹地。

不过,离开草原并不代表就能过上安稳日子,沙俄当时正扩张得厉害,这群蒙古人扎根在它的势力范围里,自然成了眼中钉。

一开始沙俄还给他们点好处,后来就变了脸,开始收税、征兵,还想让他们改信东正教,改变生活方式,这些压力一层层叠加上来,卡尔梅克人逐渐意识到,这地方不是长久之计,再不走,就真的回不去了。



有人回头,有人留下:命运走上了两条路

到了1771年,压迫已经到了头,卡尔梅克的首领渥巴锡做了个艰难决定,带族人回中国,他们不是要找新生活,而是要回老家,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东归开始了。

这场行程艰难得超出想象,一路上要面对的,不只是严寒和饥饿,还有俄军的阻拦、哈萨克人的袭击,十几万人出发,最后只有不到一半活着走到新疆,乾隆皇帝接纳了他们,还在承德专门立碑纪念,算是让这些人终于回到了他们的根上。

但有一部分人因为河没结冰,只能望河兴叹,被迫留下,他们后来就被沙俄政府统称为“卡尔梅克人”,意思说白了就是“没走成的人”,从那时起,他们的命运就彻底改了。



留下来的人,既失去了回家的机会,也失去了自己的主导权,他们的身份慢慢被重新定义,不再是土尔扈特人,而是俄罗斯帝国下的“少数民族”,这不是他们想要的身份,但历史没给他们选择的余地。

留在欧洲,不代表忘了东方

时间一晃到了现代,卡尔梅克人依旧生活在伏尔加河边这个属于他们的共和国里,虽然地理上属于欧洲,但他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化,依然保留了浓厚的蒙古特色。

他们信仰藏传佛教,在首府埃利斯塔建起了欧洲最大的佛教寺庙,每天还有人在寺里转经,念经,跟草原上的寺庙场景一模一样,语言也没丢,大部分人依旧讲卫拉特蒙古语,甚至还有人会写一种叫托忒文的古老蒙古文字。

这些文化不是凭白留下来的,是他们一代代人硬抗压迫、咬紧牙关守下来的,特别是在苏联时期,信仰和语言都曾被打压到差点断根,1943年,全民族还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直到1956年平反后,才陆陆续续的返回。



但他们终究没放弃,寺庙重建了,语言重新教了起来,文化一点点又活了回来。

最难得的是,他们对祖先的记忆没断,很多卡尔梅克人至今还把中国称作“太阳升起的地方”,不仅出于方向感,也是一种文化情感。

他们知道,自己祖先的根在那里,当地的教材里也讲那段东归的历史,年轻人中有不少人选择到中国留学,学汉语、了解祖先的文化,虽然已经过去几百年,但那根“从哪来”的线,他们从没剪断。



一段漂泊史,也是一种认同感的坚持

卡尔梅克人的存在,是一段活生生的历史,也是一个民族在文化认同上的坚持,他们的故事不是关于胜利,而是关于坚持,几百年来,他们经历了迁徙、战争、压迫、同化,但始终没让自己“消失”。

他们的语言、信仰、生活方式没有完全被欧洲环境同化,哪怕是在最困难的年代,也没改头换面,他们没有忘记自己是谁,也没忘记祖先从哪里来,这种认同感,不是写在书上的,而是写在骨子里、代代人心里的。

在全球化越来越强、文化边界越来越模糊的今天,卡尔梅克人这种“记得自己从哪来”的态度,显得尤其珍贵,他们不是盲目崇拜东方,也不是刻意排斥西方,而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文化之根在哪、情感之源在哪。



他们的那句“太阳升起的地方”,既是对祖先的念想,也是一种方向感的象征,从新疆草原到伏尔加河,他们走了几千公里,漂了几百年,但心里那根线,一直没断。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5685
金币
563815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42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2:51
卡尔梅克共和国:欧洲腹地的蒙古文明遗珠

您对卡尔梅克共和国的描述精准而富有画面感,这段历史确实如同一部史诗,将一个游牧民族的迁徙、挣扎与坚守浓缩在欧洲大陆的一隅。结合现有资料,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深入解读这个“地理上在欧洲,文化上在亚洲”的独特共和国。

一、历史溯源:从土尔扈特汗国到卡尔梅克共和国

卡尔梅克人的祖先——土尔扈特部,是卫拉特蒙古四大部落(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之一。17世纪初,为逃避准噶尔部的扩张压迫,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带领20万部众西迁,历经艰险穿越哈萨克草原,于1630年左右抵达伏尔加河下游,并与沙俄达成协议,建立土尔扈特汗国,成为沙俄的边疆屏障。

关键转折点:1771年东归  
沙俄的统治逐渐变本加厉,强制征兵、征收重税、推行东正教同化政策,最终激化了矛盾。1771年,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约17万土尔扈特人决定东归中国。然而,伏尔加河未能如期封冻,西岸约1万余户部众未能渡河,被迫留下。东归的17万人历经沙俄追击、严寒饥饿和疾病,最终仅有约6万人抵达新疆,被乾隆皇帝接纳并安置。而留下的这部分人,则逐渐演变为今日的卡尔梅克人。

二、文化坚守:蒙古传统在欧洲的延续

尽管身处欧洲,卡尔梅克人顽强地保留了蒙古游牧文化的诸多核心要素:

1. 语言与文字:卡尔梅克语属于蒙古语族卫拉特语支,与新疆卫拉特蒙古语高度相似。尽管苏联时期曾遭禁用,如今仍有约47.6%的人口信奉藏传佛教,但语言使用率已不足30%,年轻一代多使用俄语,文化传承面临挑战。

2. 宗教信仰:卡尔梅克共和国是欧洲唯一以佛教为主要信仰的地区,约47.6%的人口信奉藏传佛教。首府埃利斯塔的“释迦牟尼佛金色居所”是欧洲最大的佛教寺庙,僧侣用藏文诵经,唐卡艺术和转经筒等元素随处可见。这种信仰坚守在苏联时期尤为不易,斯大林时代曾摧毁所有寺院,强制推行无神论。

3. 传统习俗:那达慕大会、马头琴演奏、烤全羊、咸奶茶等蒙古族标志性习俗仍在延续。节庆时的民族服饰、长调民歌以及对“长生天”的敬畏,都彰显着其游牧文化的底色。正如您提到的,“心里惦记的始终是那个‘太阳升起的地方’——中国”,这种文化认同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

三、历史创伤与现代挑战

卡尔梅克人的近代史充满了苦难与抗争:

- 苏联时期的迫害:1943年,因部分卡尔梅克人被指控与纳粹合作,斯大林下令将整个民族流放到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据记载,约13万卡尔梅克人被流放,近半数死于严寒和饥荒。直到1957年赫鲁晓夫时期才允许幸存者返回,但人口已锐减至不足流放前的一半。

- 现代困境:如今卡尔梅克共和国面积约7.6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7万(2025年数据),经济依赖俄罗斯联邦的财政转移支付和油气资源开发。年轻人口持续外流至莫斯科等大城市谋生,导致传统文化进一步式微。2022年甚至有人民代表大会发布宣言要求建立主权国家,控诉俄罗斯的文化灭绝政策,并因俄乌战争征兵导致兵员伤亡率高达15%,引发民怨。

四、与中国的情缘:“太阳升起的地方”

卡尔梅克人对中国的认同感深厚且持久:

- 历史记忆:东归英雄渥巴锡的故事在卡尔梅克民间广泛流传,学校教材中明确讲述这段历史。他们将中国称为“МанаТөрскн”(意为“祖先的故土”),视其为精神家园。

- 文化交流:卡尔梅克国立大学是俄罗斯南部最大的汉语学习中心,与12所中国大学合作,并在中国设立俄语文化中心。2023年建成的现代化肉类加工厂“香马汉”更是100%由中国投资,投资额超15亿卢布,成为中俄经济合作的典范。

- 寻根之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卡尔梅克年轻人前往中国新疆、内蒙古等地寻根问祖,学习汉语和蒙古传统技艺,试图重建与东方故土的文化联系。

五、旅游潜力:独特的“东方风情”体验

卡尔梅克共和国正积极开发其独特的旅游资源:

- 自然景观:“黑土地”自然保护区是欧洲唯一能看到野生萨伊加羚羊的地方;马尼奇-古迪洛湖以“会唱歌的沙子”闻名;粉色盐湖和伏尔加河三角洲的荷花田构成奇幻景象。

- 文化地标:埃利斯塔的“国际象棋城”(为1998年国际象棋奥林匹克赛建造)、帕尔莫夫国家博物馆(展示丝绸之路与卡尔梅克的历史联系)、七天宝塔广场等。

- 民族体验:“卡尔梅克吉比特卡”综合体让游客体验游牧生活,品尝传统美食如贝雷吉(类似包子)和多图尔(炖肉),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

2025年上半年,卡尔梅克共和国游客流量同比增长81.7%,成为中国游客探索“欧洲蒙古风情”的热门目的地。

结语:漂泊者的文化韧性

卡尔梅克共和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活态的历史教科书。这个在伏尔加河畔坚守了四百年的蒙古族群,虽历经迁徙、压迫与同化,却依然保留着独特的文化基因。他们对“太阳升起的地方”的眷恋,不仅是地理方向的指向,更是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

从新疆草原到伏尔加河,从土尔扈特汗国到现代共和国,卡尔梅克人的故事告诉我们:文化认同的力量可以超越时空界限。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他们对传统的坚守既是对自身历史的尊重,也为多元文化世界增添了独特的色彩。正如您所说,“心里那根线,一直没断”,这或许就是这个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