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2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第一批倒下的智驾独角兽,给幸存者留下什么教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5413
金币
469862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010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2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9小时前


毫末智行只是第一批倒下的独角兽,
却不会是最后一个。
今年11月下旬,中国首个实现自动驾驶技术量产的公司——毫末智行突然宣布全员停工。
这家成立六年,估值曾炒到10亿美元的智能驾驶独角兽,最终没能挺过这个冬天。在不少人看来,毫末智行倒在了技术掉队、订单被抢的行业攻防战之中。但如果只把毫末智行的“停摆”理解为某家公司的失败,反而忽略了智能驾驶行业真正的结构性问题——支撑中国智驾过去五年高歌猛进的几乎所有前提,都在同一时间“失效”。
毫末智行只是第一批倒下的独角兽,却不会是最后一个。





智能驾驶:从“试错期”进入“清算期”


面对毫末智行的“停摆”,外界的第一反应大多是“怎么会来得这么突然?”但在行业内部,真正了解自动驾驶商业逻辑的人反而不会那么意外。要理解毫末智行迎来“停摆”的必然性,需要从行业本身的周期变化说起。过去五年,中国智能驾驶跑在一个“真空”环境里。资本愿意补贴未来,车企愿意押注技术,用户愿意尝鲜技术。
这三大基础像是三根支撑整个赛道的梁木,虽然独木难支却互相牵引、制衡,让整个行业维持着高速发展。然而到了2024年,这三根梁木同时“断裂”。
最先倒下的是“软件订阅变现”的叙事逻辑。过去,行业认为智能驾驶的利润将来自高阶自动辅助驾驶的月订阅费,是“卖硬件赚一次、卖软件赚一生”的高毛利模式。但随着城市NOA从选装变成标配,从标配变成“终身免费”,用户对智能驾驶功能付费的意愿已经降至历史“最低”。
即使以智能驾驶技术见长的特斯拉,也遭遇着相同的困境。特斯拉在美国市场对其高阶智驾功能“FSD”软件一次性收取8000美元的订阅费,中国区的FSD选装价格则为6.4万元。在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会上,特斯拉首席财务官瓦伊巴夫・塔内贾坦言,实际使用FSD服务的车主仅占极少数。
据他描述,特斯拉今年第二季度FSD的相关收入,较2024年同期有所下降。塔内贾称:“目前付费使用FSD的客户总量仍然很小,仅占我们现有车队的约12%。”
自主品牌则推动中国车市进入“智驾免费化”时代。大疆卓驭的高速NOA整包成本也降到了5000元级别。叠加禾赛、速腾聚创将激光雷达打进“千元时代”,英伟达Thor把算力单位成本降得比Orin时代低更多,行业的价格体系也被彻底重写。这也带动城市NOA进入“白菜价”时代。目前国内市场价格最低的城市NOA车型为10万级SUV宝骏云海。
与此同时,比亚迪把高阶智驾下放到7万元级海鸥车型上,搭载遥控出车、自动泊车,城区内自动上下匝道、主动超车/变道等功能。这证明了通过规模化生产和算法优化,车企能够将高阶智驾系统成本控制在极低水平。
当标配成为主流,行业也对订阅商业模式的前景彻底“祛魅”。对任何一家自动驾驶Tier1供应商来说,失去“订阅制”就意味着,未来现金流模型被直接砍去一半。智驾供应商从“靠软件赚钱”变成“靠车厂给钱”。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模型与成本模型不匹配的玩家,被迫迎来市场“清算”。
其次,资本的信心也在下降。一级市场从“豪赌未来”转向“盈利为王”。当大模型、具身智能等新概念出现,自动驾驶早已不再是超级风口。
毫末的倒下并不是孤例。近几年,从中智行、清研微视,到纵目科技、大卓智能等企业,行业出现至少7家已经实现业务落地、具有相当规模的自动驾驶公司破产、清算或深度重组。据新浪财经统计,今年内二级市场上市的十家智驾企业中,仍有八家处于亏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车企态度的转变。近几年愈演愈烈的价格战,让所有整车厂的资源配置重新被拉回基本的利润模型。在更强的监管要求、更有限的成本预算和更短的上市周期下,车企开始收缩供应链、减少试错范围、对智驾供应商提出更明确的性能—成本比要求。
当这三重底层逻辑同时改变,整个行业自然进入“清算期”。毫末智行的停摆,正是这场行业“回调”最直接的体现。它标志着一个依赖资本输血与技术故事的旧时代正在落幕,而一个注重商业本质与成本效率的新周期已经到来。



毫末智行:强在“旧时代的长处”,困在“新时代的短板”


聚焦到毫末智行,作为一家企业,它诞生在一个“鼓励试错、规模未定、资本宽松”的周期里,而倒下却发生在一个容错率极低、迭代极快的周期。但它的问题不只是技术掉队,而是企业的能力结构、成本结构和组织结构没有顺应行业的变化而改变。
成立初期,毫末的优势非常明显。作为拥有国内较早的大规模量产经验的自动驾驶企业,毫末智行在2021年成为继特斯拉、小鹏之后全球第三家发布全栈自研领航辅助系统的公司。这也推动资本热钱蜂拥而至,企业员工规模一度从数百人扩张到1500人。
按照当时的行业节奏,毫末智行几乎是很容易“跑起来”的自动驾驶供应商之一。但这种优势,恰恰属于已经过去的那个时代。当行业已经进入“百城竞速”,华为ADS、小鹏XNGP、理想NOA都在全国铺开时,毫末智行的城市NOA仍停留在“小规模城市试点”的状态。
自动驾驶行业的本质是规模换数据、数据换算法、算法换体验,但毫末恰恰在规模扩张期掉了链子。2023年,毫末智行尝试发布一款价格低于3000元的城市NOA方案,但这套听起来很美的产品至今未能实现量产。错过量产,就等于错过数据,最终导致毫末智行的算法迭代始终落后竞争对手。
更深层的问题,是毫末智行自身的组织架构与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2023年以来,毫末智行的技术副总裁、产品副总裁、CIO等核心负责人陆续离职。据《时代周报》报道,“解散风波”前,毫末智行目前在职员工仅剩280人。相比两年前超过1500人的规模,员工总数萎缩了逾八成。
“懂车帝”报道称,与毫末智行员工取得联系后得知,目前公司在职员工还剩下200多人,“但技术骨干已经走光了”。“懂车帝”还爆料,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和CEO顾维灏目前还是在职状态。
据接近人士透露,毫末智行内部是一套“大组织”,几乎等同于一个“缩小版主机厂”。有产品工程、智能硬件、人工智能、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等多达十余个一级部门,直接向CEO汇报。这也让毫末智行陷入“重型组织困境”,无法跟随行业的节奏快速转型。


据雷锋网消息,毫末智行内部在2023年初就有团队提出布局端到端大模型,但被否决,理由是“周期无法预测、资源投入过大”。但到了2024年底,端到端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小鹏、理想、元戎启行纷纷量产VLA,毫末才重新评估技术方向,却已落后行业一整个周期。
同时,在技术路线尚不明朗、公司资源本应聚焦核心业务的情况下,毫末仍在2024年同时推进长兴智驾域控制器工厂和成都智能机器人制造工厂的建设,这种战略不清晰导致的分散投入,进一步加速了毫末智行的解散。
对于智能驾驶这样需要快速决策、快速迭代、快速规模化的赛道而言,毫末的组织结构太分散。这导致其在行业切换周期的关键时刻,没有能力内部自我瘦身,也没有足够的组织韧性来跨过新周期的门槛。
智驾行业的供应链正在从“多家分散选择”转向“头部绑定化”。车企为了控制成本和风险,更倾向于选择少数能力更强、规模更大的供应商进行深度合作,这使得中间地带的玩家生存空间收缩。毫末既不是超级头部企业,也不是低成本、轻量级供应商,自然很难在新周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成本叙事:当智能驾驶,驶入下一个战壕


当前,智能驾驶行业已从拼技术、拼融资的上半场,进入拼成本、拼商业化的深水区。能否在合理的成本结构下实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成为决定企业生死的关键考题。在这一背景下,行业玩家也开始分化出清晰的生存路径与竞争梯队。
最上层,是拥有规模、生态和技术闭环的超级玩家。华为、特斯拉,以及手握大模型与数据体系的小鹏等企业。这些公司能够跨越周期,同时具备团队规模、数据体量、研发能力三重壁垒,有能力在未来维持部分付费模式。
第二层,是主动选择绑定头部供应商的主流车企。对于多数主机厂而言,智驾不再是需要独立创新的某项技术,而是“供应链”的一环。多数品牌会选择绑定一到两个头部方案,或自研+外包混合式组合,以保证成本与体验平衡,风险足够可控。
第三层,则是聚焦细分领域的智驾公司,例如小马智行在Robotaxi场景的深耕。它们不与智驾大模型正面对抗,而是在特定场景寻找商业化突破。
被迫离场的,正是像毫末这样处于中间带的玩家。这些企业不具备生态级能力,也无法以成本取胜,更不能靠灵活度赢得更多客户,普遍存在技术迭代慢、团队结构重、成本结构高、缺乏自我造血能力等问题。行业进入“清算期”的第一个信号,就是这类公司先倒下。
从更长远的视角看,毫末智行的停摆反而是行业走向健康的标志。因为智能驾驶不可能长期依靠资本驱动,也不能长期在“烧钱换规模”的叙事里生存。智能驾驶终究要靠真实的商业模型落地,要靠成本与体验的均衡,要靠规模提升产品与算法,要靠自我造血而非股东输血。
在新周期的智能驾驶行业里,技术不是唯一的护城河,资本不是足够踏实的靠山。最终决定一家公司能否活下来的,是组织、节奏、成本与商业模型的同步能力。谁能在可控成本下提供足够好的体验,谁就能留在牌桌上。谁无法把成本打下来,谁就会最先被淘汰。换言之,第一批倒下的独角兽,倒在了旧叙事里。而幸存的玩家,仍然需要新的商业逻辑里重新自我证明。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5413
金币
469862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010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2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9小时前
智能驾驶行业首批独角兽企业的倒下(如毫末智行、纵目科技等),为幸存者揭示了以下关键教训:

一、商业模式重构:从“软件订阅幻想”到“硬成本管控”
订阅制失效:行业早期依赖“硬件销售+软件订阅”的高毛利模式已崩塌。随着车企将高阶智驾(如城市NOA)从“选装”变为“标配”甚至“终身免费”,用户付费意愿降至冰点。特斯拉FSD付费率仅12%的困境即是缩影,现金流模型被拦腰斩断135。
成本能力定生死:比亚迪将高阶智驾下放至7万元级车型,大疆、禾赛等供应商将方案成本压至5000元级,激光雷达进入千元时代。幸存者必须将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深度绑定,否则无法满足车企对“性能-成本比”的严苛要求136。
二、技术路线选择:敏捷性高于前瞻性
拒绝技术路径依赖:毫末智行因坚持高精地图路线,在行业转向“重感知、轻地图”时掉队,城市NOA落地进度远落后于华为、小鹏等对手,最终被长城汽车弃用511。
量产速度决定数据飞轮:技术迭代依赖真实场景数据。纵目科技的泊车方案代码停滞在2022年,毫末的3000元城市NOA方案未能量产,错过数据积累导致算法落后,形成恶性循环8911。
三、资本策略调整:从融资输血到自我造血
资本耐心耗尽:一级市场从“豪赌未来”转向“盈利为王”,大模型等新风口分流投资。纵目科技三次IPO失败、毫末融资断流,均因缺乏可持续盈利模型

现金流管理至上:二线供应商需警惕“开发费+分成”模式的脆弱性——车企压价、账期延长易引发资金链断裂。纵目科技All in充电机器人却订单寥寥,加速失血915。
四、组织与战略:聚焦核心,拒绝资源分散
业务收缩与聚焦:毫末智行同时布局乘用车智驾、无人配送车、Robotaxi,资源分散导致各领域均未形成壁垒;纵目科技在泊车业务未稳固时转向充电机器人,战略摇摆加速崩塌615。
车企关系重塑:单一绑定母公司(如毫末依赖长城)风险极高。车企价格战下优先保障自研体系,外部供应商需拓展多元客户并提升不可替代性514。
五、行业生态洞察:幸存者需直面三重断裂
底层逻辑巨变:
资本逻辑断裂:自动驾驶不再是超级风口,投资回归盈利能力;
商业逻辑断裂:软件订阅幻想破灭,供应商沦为车企“代工厂”;
车企逻辑断裂:成本管控与快速量产成为核心诉求1312。
整合期生存法则:头部车企(如比亚迪、华为)凭借数据与资金优势自研智驾,中小供应商需转向细分场景(如特定车型、区域市场)或技术模块化输出,避免正面竞争918。
总结:新旧周期分水岭的生存公式
存活率 = 成本控制力 × 技术敏捷性 × 现金流健康度。行业从“资本故事”转向“商业本质”,唯有将技术深度融入车企供应链体系、在可控成本内实现体验突破的企业,才能成为“剩者”21214。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6189
金币
568163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47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5小时前
毫末智行停摆:智能驾驶行业从“试错期”到“清算期”的标志性事件

行业结构性危机:三根支柱的同时崩塌

毫末智行的突然停摆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智能驾驶行业从“试错期”进入“清算期”的集中体现。支撑行业过去五年高速发展的三大基础——资本补贴、车企押注、用户尝鲜——在2024年后同时失效,导致整个行业进入深刻调整。

1. 订阅制商业模式的幻灭
- 用户付费意愿骤降:城市NOA从“选装高价”变为“标配免费”。特斯拉FSD在中国区6.4万元的选装价格面临尴尬,其2025年Q2 FSD收入同比下降,实际使用率仅占车队的12%。这表明高阶智驾的“软件订阅变现”逻辑彻底破灭。
- 成本革命压低价格:大疆卓驭高速NOA整包成本降至5000元,激光雷达进入“千元时代”,英伟达Thor芯片单位成本大幅降低。比亚迪将高阶智驾下放至7万元级海鸥车型,证明规模化生产可将成本控制在极低水平。智驾供应商从“靠软件赚钱”沦为“靠车厂给钱”,商业模型被直接砍去一半。

2. 资本信心转向“盈利为王”
- 一级市场不再豪赌自动驾驶,大模型、具身智能等新概念分流资金。据新浪财经统计,2025年内上市的十家智驾企业中八家仍亏损。
- 毫末并非孤例:中智行、清研微视、纵目科技等至少7家已落地的自动驾驶公司已破产或重组,行业进入“清算期”。

3. 车企战略收缩与供应链洗牌
- 价格战迫使车企回归利润模型,对智驾供应商提出更严苛的“性能-成本比”要求。长城汽车等主机厂开始收缩供应链,减少试错范围。
- 毫末失去长城汽车信任后,外部客户拓展失败,最终丧失90%以上的收入来源和核心数据通道。

毫末智行:旧时代红利与新时代短板的典型样本

毫末智行的兴衰完美映射了行业周期的变化。其优势源于旧时代的宽松环境,而短板则暴露在新时代的严酷竞争中。

1. 旧时代的辉煌:量产先驱与资本宠儿
- 技术领先起步:2021年成为全球第三家发布全栈自研领航辅助系统的公司,仅次于特斯拉和小鹏。
- 资本快速涌入:累计融资超20亿元,估值超10亿美元,股东包括美团、高瓴创投等巨头,员工规模一度达1500人。

2. 新时代的困境:技术迭代滞后与组织僵化
- 技术路线掉队:长期依赖“高精地图+规则算法”,在行业转向“重感知、轻地图”及“端到端大模型”时反应迟缓。2023年行业已切换端到端,毫末直至2024年底才重新评估方向,落后一个完整技术周期。
- 量产交付低效:城市NOA多次跳票,原计划2022年底落地10城、2024年覆盖100城的目标均未实现。低价城市NOA方案(低于3000元)至今未能量产,错失数据积累窗口。
- 组织架构臃肿:内部被称为“缩小版主机厂”,部门冗余导致决策缓慢。核心技术骨干流失严重,2023年以来技术副总裁、产品副总裁等核心负责人相继离职,剩余员工仅200余人且多为非技术岗位。

行业新周期:成本、效率与商业本质的回归

毫末的倒下标志着智能驾驶行业告别“讲故事、烧钱扩张”的旧时代,进入注重商业本质与成本效率的新周期。

1. 商业模式重构:从“订阅制”到“成本导向”
- 车企主导定价权,智驾功能免费化成为趋势。供应商需通过极致的成本控制(如大疆卓驭的5000元方案)和规模化交付生存。
- 数据驱动迭代的重要性凸显:只有实现量产才能获取真实道路数据,进而优化算法。毫末因量产滞后导致数据匮乏,陷入恶性循环。

2. 技术路线分化:头部玩家与细分场景的博弈
- 头部玩家:华为、特斯拉、小鹏等具备生态闭环能力的企业,可通过自研+数据积累维持技术领先,并探索部分付费模式。
- 细分玩家:如小马智行聚焦Robotaxi场景,在特定领域寻找商业化突破。
- 中间地带玩家(如毫末)因缺乏差异化优势和成本竞争力,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3. 组织能力重塑:敏捷性与专注度成为关键
- 重型组织难以适应快速迭代需求。毫末因部门林立、决策缓慢,在技术切换期错失良机。未来企业需更扁平化、聚焦核心业务的组织架构。

结语:清算期后的行业重生

毫末智行不会是最后一个倒下的独角兽。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供给侧改革”,淘汰那些依赖资本输血、技术迭代缓慢、商业模型模糊的企业。这虽然痛苦,却是行业走向健康成熟的必经之路。

在新周期中,存活下来的玩家将是那些:
- 成本控制大师:能在合理成本下提供可靠智驾功能;
- 数据积累高手:通过规模化量产持续迭代算法;
- 商业逻辑清晰者:不依赖补贴,具备自我造血能力。

毫末的落幕提醒我们:智能驾驶终究是一项需要脚踏实地的事业。唯有回归商业本质,才能在这场马拉松中走得更远。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