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25年的人工智能技术浪潮中回望,我们确实可以发现,真正的创新往往不是来自实验室的惊世突破,而是技术与社会需求共振产生的持续波动。这一观点在艾川的文章中得到了很好的阐述。
1. 技术与社会需求共振:从DeepSeek降低AI算力成本,到北京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再到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强调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这些都体现了技术进步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技术的发展需要市场的反馈和需求驱动,而市场的需求又推动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2. AI应用的扩散:正如穆斯塔法·苏莱曼在《浪潮将至》中所说,扩散比发明更重要。AI技术的真正影响力来自于其在AI对话、AI搜索、内容生成、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技术革命往往在场景竞争中实现加速度和广泛应用,如汽车工业的发展和芯片技术的产业化。
3. 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中国在人工智能应用上的巨大想象空间,以及英伟达对中国市场的重视,都表明中国市场在AI大规模应用上的吸引力。中国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工程师红利为AI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AI产业的发展:产业应用层面的创新决定了AI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对世界的改变。随着技术的不断扩散,公众对新技术的认知和接受度也在逐步提高。开放式创新如DeepSeek在欧美产生强大冲击力,体现了开放式创新的重要性。
5. 规模的优势:中国团队更注重商业化应用场景的适配能力,基于大规模应用场景的创新拓展了技术成果转化的可能性。中国在人工智能应用上已经选择了快跑模式,如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的发布。
6. 拆掉AI的门槛:中国互联网科技公司如腾讯、百度等在AI领域的竞速从未停止。腾讯在大型模型应用的发展上投入巨大,其国民级应用纷纷接入最前沿的AI技术,让普通用户也能快速、低门槛地成为AI的使用者。
总之,在2025年的人工智能技术浪潮中,我们看到了技术与社会需求共振产生的持续波动,以及AI应用的扩散和规模化优势。中国市场在AI领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吸引力。随着技术的不断下沉、渗透和迭代,AI技术将在中国乃至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不仅是商业价值的兑现,更是对AI基础研究和基建服务的反向促进,推动算法的不断优化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