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人才的培养核心正从“技术执行”转向“创意主导+AI协作者”模式,在AI深度融入创作流程的背景下,教育需聚焦想象力、审美力与创新力的提升,并推动产学研融合,培育兼具人文底蕴与技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2。
🎯 起因
2025年11月1日,第十届动画学年会在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举行,主题为“想象力、审美力、创新力——AI时代中国动画人才培养的生态重构”。该会议已连续举办十年,成为国内动画教育与产业交流的重要平台,汇聚了高校、行业协会与产业界代表,共同探讨AI对动画教育与创作的深远影响 4。
🧠 核心观点:AI是“器”,艺术核心仍是人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AI虽大幅提升制作效率,但无法替代人类在创意、情感表达与文化理解上的独特优势。因此,人才培养应以“人”为中心,AI为工具。
观点维度    代表人物/机构    核心主张    来源
艺术本质论    郁钧剑(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院长)    “AI是‘器’,想象力、审美力、创新力才是艺术核心”    1
创作主导权    王雷(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院长)    AI能融合风格,但原创性与情感共鸣仍依赖人类    12
教育转型方向    黄心渊(教育部动画教指委秘书长)    动画师正从“执行者”变为AI的“引导者与风格控制者”    16
行业新岗位    人社部    新增“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职业,强调对AI生成内容的“驯化”能力    12
(补充说明)AI已在动画制作中实现多环节提效,如自动上色、线稿渲染、动作生成等,使重复性工作效率提升数十倍,降低制作成本与门槛 12。
🛠 培养路径:构建“人文+科技+产业”融合体系
为应对AI变革,学界提出多层次人才培养策略:
课程体系重构:将AI工具应用融入基础课、核心课与毕业设计全过程,打造“AI驱动”的教学路径 14。
能力梯度提升:强调“工具应用→设计赋能→创意进化”的能力进阶,融合创意思维、视听语言与AI技术 14。
产教深度融合:通过共建实验室、项目实训、企业导师等方式,实现教学与产业需求对接 6。
跨学科与国际化:推动艺术与科技、人文交叉融合,加强国际交流,拓展学生视野 9。
💡 建议
动画教育应主动拥抱AI,但需坚守艺术本体价值。未来人才需具备三大核心能力:审美判断力(筛选与优化AI输出)、文化叙事力(讲好中国故事)、人机协作力(高效驾驭AI工具)。高校应联合产业界,建立动态课程机制与实践平台,真正实现“以创作为核心”的复合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