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动画学年会在成都启幕:AI时代下中国动画人才培养的生态重构 
 
2025年11月1日,第十届动画学年会在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盛大开幕。本届年会以“想象力、审美力、创新力——AI时代中国动画人才培养的生态重构”为主题,汇聚了国内动画界的顶尖专家学者、行业大咖及高校师生,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动画艺术的变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路径。作为中国动画学术领域的重要盛会,学年会已连续举办十年,见证了中国动画从“追赶”到“并行”乃至“引领”的蜕变之路。 
 
开幕式:回顾十年历程,展望AI时代新使命 
 
开幕式由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学术副院长郭道荣教授主持,这也是他第十次担任此职。郭道荣深情回顾:“回望过去九年,动画学年会始终与中国动画教育事业同频共振,从最初的思想碰撞到如今的体系构建,我们见证了一代代动画人用画笔书写时代,也经历了中国动画人从追赶到并行乃至引领的蜕变之路。”这番话既是对过往成就的总结,也为本届年会奠定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基调。 
 
核心议题:AI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动画的深刻变革与“三力”核心 
中国动画学会会长马黎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动画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他列举了近年来的优秀作品:《长安三万里》以诗意表达历史叙事,《中国奇谭》对传统美学进行当代诠释,《深海》在视觉艺术上大胆突破,《雾山五行》在动作设计上追求极致。这些作品共同回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动画语言”这一时代命题。
 
马黎特别强调AI技术对动画行业的全方位重构:“AI技术不仅仅是工具的革新,更是对创作思维、美学体系、产业生态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方位重构。AI不仅仅是工具,它事实上是一个创意的伙伴。”他呼吁全行业“迅速拥抱AI带来的挑战,并将其视为创意伙伴,共同推进中国动画创作的繁荣”。
 
巴蜀文化赋能与四川动画高地建设 
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寒露结合四川的文化优势指出:“四川作为文化大省,既有巴山蜀水的千年文脉,也有面向未来的创新气度。”她认为四川动画创作可以从三星堆的神秘、金沙的瑰丽、川剧的丰富中汲取养分,同时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前沿领域拓展边界。她期待通过构建开放合作机制,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尤其在AIGC重塑创作生态的今天,协力探索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路径,培育兼具人文底蕴、技术素养与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动画人才,为构筑四川动画文艺新高地提供坚实支撑。” 
 
AI是“器”,三力是核心
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院长郁钧剑从艺术本质出发,提出深刻见解:“AI是‘器’,想象力、审美力、创新力才是艺术核心。”他强调,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艺术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在于人的创造力。学院应充分发挥“中国-东盟”特色,从巴蜀文化中汲取灵感,培养兼具科技能力与文化底蕴的动画人才,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护人文内核。
 
年会主要内容:学术探讨与实践碰撞
 
本届年会包含动画作品展映和学术会议两大核心板块,学术环节聚焦AI时代的核心议题:
 
1.  主题圆桌论坛:
    *   “AI时代的动画教育生态重构”:围绕动画教育体系革新展开深度探讨,聚焦如何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适应AI时代需求。
    *   “AI赋能动画与数字媒体教育”:聚焦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路径,探讨AI工具如何辅助教学、提升学生技能,并培养学生的AI应用能力。
 
2.  主题辩论赛:
    *   “AI在动画领域的应用”:搭建观点交锋平台,激发行业对AI技术应用边界、伦理价值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这些环节旨在深化动画理论探索、教学创新与创作实践,推动AI环境下动画教育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年会意义与影响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第十届动画学年会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和意义的学术活动。它不仅促进了AI环境下动画教育模式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为守护动画的人文内核、提升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与传播力提供了重要平台。 
 
组织架构与支持单位
 
本届年会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动画学会、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都大学指导;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主办;四川动漫研究中心、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四川省动漫游协同创新中心承办;四川省网络视听协会动漫专业委员会、四川省广播电视学会动画电竞专业委员会协办。强大的组织阵容保障了年会的学术权威性和行业影响力。 
 
总结 
 
第十届动画学年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动画界在面对AI时代挑战时展现出积极进取的态度和深邃的战略思考。通过聚焦“想象力、审美力、创新力”三大核心能力,并探讨AI技术如何赋能而非取代人文创作,学年会为中国动画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在成都这片充满文化魅力的土地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动画人共同擘画了未来发展的蓝图,期待在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中,中国动画能够继续书写辉煌篇章,向世界展示独特的中华文化魅力。